蝎子

知识付费,是趋势还是骗局


作者:马首山

年后半年,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薛兆丰被很多人谈论。他通过互联网知识付费平台开设的课堂,半年时间获得17万付费订阅者,价值超过万元。

果壳网曾发布报告,70%的在线学习者为在线学习付过费,超过20%的人,一年的知识付费支出在元以上。

知识付费,一方面在互联网上很火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认为知识付费是一场成功学的“骗局”。

对此,我们该怎样看待知识付费这一社会现象?

—1—

多数知识付费平台,没有知识,只有碎片

所谓的知识付费,其实是学过一点文化知识的人,利用自己的认知盈余,加上互联网的手段,用以解决许多人在某些方面知识需求的不足。它的根本,应该是知识的变现。

现在的知识付费成为了一群成功学的人兜售自己并没有盈余的知识。真正的知识大家,基本上都不在各类付费平台上,比如葛兆光老师,他读过的书,天文地理,人情世故,无所不通。但是他没有去知识付费,而只是变成了一本书,换不来太多钱的书。

真正的知识分子并没有通过知识付费而获得好的报偿,善于包装和炒作自己的人,成为了知识付费的受益者。多数知识付费平台,是没有知识的,它们不过是蹭了内容创业的热点,制造了一些概念,来跑马圈粉而已。真正的知识在这个时代里面是被忽视的,那些没有知识的知识混子,到处兜售些书本上的残羹冷炙,就是现在多数“知识付费”的本质。

作为读者,你走某个APP听一本书,或者阅读某些名家一年的专栏,获得的都不是整体性知识,而是一堆知识的碎片。人们用“海洋”这个词来形容知识,说明个人无论如何所掌握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对一个人来说,关键是结合自己的兴趣,构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人有了知识体系,就能获得一个思考的支点,此后,你只需要不断延展它、丰富它。

恰恰在构筑知识体系上,“知识付费”是很无力的。过于追随一个人的专栏,容易成为对方思想的应声虫,而大量听书的梗概的人,也不可能获得什么真正的干货。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和网络热点一样转瞬即逝,对构建你的知识体系来讲毫无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付费听了一年,自己却并没有记住什么,对世界的认识,也没有变化。

—2—

人类获取知识,总是要付费的

知识付费成为风口,先行者赚得盆满钵盈之后,知识付费突然又变成某些人口中的骗局。

其实,人类获取知识,几乎都是要付费的。这些知识的付费,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知识本身进行付费。比如,咨询律师、看医生。他们的知识虽然是公有的,比如法条、医疗知识,但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就变成了专有知识。客户、病人为这个知识本身付费。第二类是知识是公有的,无需对知识本身付费,但需要对获得这些知识的渠道付费。比如,图书馆里的书中有知识,进图书馆看书,得花元,办理借阅证。同理,老师也算是知识的渠道,学费不是为了知识本身,而是为了讲解知识的劳动付费。

很多时候,这两类场景是相互交错的。比如,高中物理知识虽然是公有知识,但有一个教学经验的老师,是“如何讲解这个知识”的创造者。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名师的价格更贵。

从这个角度继续分析,现在的知识付费,是一些很浅的知识,几乎都是公有知识,二手知识。这些知识在教科书、图书馆、维基百科里都有。有一些途径要钱,有一些不要钱。

当下的知识付费,首先是付的渠道费。付费一款知识付费APP,与过去订阅报纸、交学费上学、购买教材、订阅最新的付费新闻,没有实质性区别。最起码,很多知识付费APP,读出来,让你在地铁上,刷牙的时候听。这个工作,即使没有知识的含量,也有劳动,也是一款传播知识的渠道产品,也需要有经营的才能。

其次,文章的组织多多少少也有专业性。某些文章你看不懂,就放弃了,而有一个人在仔细研究受众,分析他们的所知、欲知,然后深入浅出地写出甚至帮你还体贴地读出来,让人豁然开朗,这里面,就有传播领域的专有知识在发挥作用。

现在的知识付费APP,某种程度上,不过是以前杂志、报纸、有线电视的另一种形式。知识总是要付费的,短期来看,知识付费目前的发展形态是符合规律的,它对当下中国的意义也是积极的,大可不必过于苛责。

—3—

给喜欢知识付费的人三条建议

清点买过的知识付费产品,回想为什么会买?大概可以总结为下面几种心理:一是对话题本身感兴趣,觉得能学到一些知识或技能。二是对话题不那么感兴趣,但觉得对未来会有用,强迫自己买了学习。三是对授课人感兴趣,无论对方讲什么都愿意买单。

公号“小鹿快跑”写过一篇文章《知识付费这两年,我花元买的4个教训》,这些教训分别是:世界上唯一的捷径就是勤奋;花时间多读经典,不要为无知买单;很多道理早已经存在,不要被新名词蒙蔽;不要变成知识的囤积者,而应变成知识的行动者。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三条建议:

1.知识产品的质量不好衡量,买前先看一下授课人在该领域的成就会更靠谱。比如讲的是时间管理,那么授课人在时间管理上的成就是什么?讲读书,那么授课人读书的成就是什么?一个人的知识输出轨迹总是有据可循的,对人做判断,比对产品做判断可靠许多。

2.最好把大V当秘书,不要当导师。如果大V是你的导师,他们讲什么,你就会信什么,那些讲的东西就像流水一样经过你这个容器,要么全流过,要么全留下。无论哪种方式,都是有问题的。而如果他们是你的秘书,他们只能替你搜集资料,告诉你他们自己的分析,但主意得你自己拿。

3.把“知识付费产品”里讲的内容当索引,而不要当知识本身。付了费听到的就一定是知识吗?大家都心知肚明:有些是知识,有些是资讯,有些是洞察,有些不过是为你缓解焦虑的鸡汤。把他们讲的内容当成索引,里面的新名词都自己动手查查,你感兴趣的关键点多搜索下信息;里面提到的书都自己买来读读,教的方法亲手实验,哪怕只有一次。

别人传授的或许是正确有用的,但缺陷在于没有你自己的感受在其中,只有把二手经验走一遭,才能变为一手的、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4—

关于知识付费,他们这样说

罗永浩:为什么很多人试图去为学习付费?因为他们期望转角遇到更好的自己。

韩浩月:薛兆丰凭自己的才能赚钱,赚得理直气壮,体现了知识应有的价值。

拾遗:没人能代替你去努力,即使你花钱了;也没人能代替你思考,即使你花钱了。

从易:有人讲某些知识付费平台类比为奶奶庙,奶奶庙是你需要什么神,它就造什么神,知识付费平台则是你有什么焦虑,它就推出相应的东西来抚慰你。

赵清源:知识付费浪潮下培养了这样一批人:对世界格局无所不知,对如何成长突破了如指掌,对各种学习理论套路如数家珍,但是一到改变自己的处境就疲软乏力,事情没做多少,心气却高居不下;看起来非常努力,过得却异常艰辛。

编辑:沈英子周静

审核:韩丽晴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好
白癜风治的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ie.com/jzfz/126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