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从不相信爱情长久,“它应该是一个某些瞬间,几天、几个礼拜、几个月这样一种东西”,而婚姻在他眼里,不过是“爱情烧成灰”后的遗迹,“找一个你有原始喜欢、有原始冲动的人开始,但是你别期望这种原始喜欢、原始冲动,它能持续不断。”
腾讯娱乐专稿(采写/付超摄影/薛建宇摄像/阿洋编辑/露冷)
采访那天是四月下旬,春到盛时,北京天气难得的好,微博和朋友圈里到处都流传着冯唐的那句“春风十里不如你”,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起,成了都市青年们对春天最热门的注解。只不过当天地铁二号线故障,二环上挤满了打车赶着上班的人群。冯唐就在这样的人潮中突然钻出来,一如往常的平头、眼镜、皮衣、仔裤,拎着包低头匆匆往工作室所在的胡同里扎。
半个小时后,在位于古庙内的工作室里,他给大伙儿泡茶,聊工作台和椅子的材质,掂着玉僵硬地摆拍照姿势时,不忘坏笑着建议说:“咱搞点酒,边喝边聊?”庙里到处是佛像,漫天柳絮飘舞在他身后的光里,映得他似近还遥。采访开始,他思维缜密,往往一套理论接一个比喻,聊得嗨了,还现场学刘震云的口条说段子;他又小心谨慎,带点狡黠,不想谈的,偷换个概念就顺溜儿滑过去了,不落痕迹——比如票房。那天正是《万物生长》上映的首个周末,三天万的成绩显然未达预期,一贯自恋的冯唐,把这些全部推给了导演与片方,“我只是原著作者,这不是我该操心的事情”。
没开口的冯唐,除了身高,泯然众人。但当他一张嘴,就像摁开了开关,自带光源,浑身发亮,还是镭射的。
这个时候,你在他身上,能切身感受到一种时间对人体雕刻的印记。这个44岁男人体内依旧蕴藏着那个表面狷狂内心怂卵的“秋水”的影子,但长年的职业经理人体验又像只晃荡的灯泡,照得他的影子忽闪忽现。
冯唐在《万物生长》再版序言里写道,“本来想写出一个过程,但是只写出一种状态。本来想写出一个故事,但是只写出了一段生活。只表现出了一种混沌状态,一个过程的横断面。”
这段话是在自评《万物生长》,但好像,也把冯唐自己的人生上半场,给总结了。
但截至到记者发稿前,《万物生长》的票房成绩仍未突破1.5亿,在它身边呼啸而过的是《何以笙箫默》、《左耳》这些80后、90后的青春片。44岁的冯唐,拒绝再对此发表任何看法。
▲视频:《封面人物》冯唐:非说我比黄晓明帅你不是有病么,时长10分06秒,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要不是《万物生长》被改编成电影上映,冯唐已经淡出人们视线很久了。电影上映前,他以原著作者的身份,亲历亲为配合参加了几乎所有宣传活动,影片上映后,他自费包场请亲朋好友观影,前不久,又带着影片回到母校协和医大,和师弟师妹共享。
私人渠道,他也卖力吆喝,在宣传期半个月内,冯唐总共发布了49条朋友圈,其中,有28条是关于《万物生长》的。他很得意,“我算不算合格的营销狗”?
对于改编这件事本身,冯唐当然是肯定的。他甚至这样定义这次改编,“总体感觉还是挺兴奋的,因为自己第一个小说变成自己第一个电影。这15年我自己也发生了好多事,我今年44了,感觉上半场结束了,下半场开始了,甚至感觉有点儿仪式感”。
冯唐用“仪式感”仨字定义的事物不多。上一次还要追溯到年5月11日《不二》定稿时,他将它作为送给自己四十不惑的生日礼物。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不二》的情色尺度惊世骇俗,却也因此打破香港文学作品的销售纪录。加上后来的《素女经》,冯唐作品正式从“器官描写”跨入“性主题研究”。
但不容回避的是,不同于《不二》的纯自我创作,《万物生长》相当于把自己的女儿送去别人家当媳妇,冯唐这位当爹的,多少会惦念它过得好不好。更别说,这还是位俏姑娘,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评价《万物生长》说:“它是绝对无法被改编成电影的。”
事实也是如此,导演李玉的改动不可谓不小。虽然依旧以秋水为男主角进行剧情创作,但原著中仅有三场戏的女N号柳青,摇身一变成为了范冰冰饰演的女一号。打乱时空线索、讲述少男成长史的原著,也因此变成了更流俗的三角恋故事。
对于此,冯唐没有想法怎么可能?但他已不再是三年前那个提出“金线理论”、愣头愣脑单枪匹马搦战整个文坛的“冯先”,他开始讲究策略。面对“电影相较小说改动很大,遗憾吗?”的问题,他推推眼镜,清清喉咙,先说了一堆理论,“遗憾是这样,来自于我对电影和小说理解的本质区别。小说的话,它的故事性、戏剧冲突不应该特别强,否则看着就特傻B,不高级,你整天在小说里咆哮“你为什么不嫁我”,这种没法弄。电影相反,戏剧冲突要强,要让人一看就知道主角为什么这么行动”。
末了,他轻描淡写地补了一句,“当然,一些敏感、忧伤和诗意的损失,我想这是必然的,任何好小说改编成电影,都会出现这种问题”。
《万物生长》是冯唐第一个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对此,他还是挺兴奋的。
冯唐这么说,其实一点都不让人意外。
他对于自己写作能力的笃定,从年提出著名的“金线理论”时起,就已被大众知晓。而某种意义上,从“金线理论”到后续的“少读董桥”、“王小波古文功底差”等一系列关于冯唐的争议史,恰是作品之外,他在文坛声名鹊起的发迹史——对于没时间看作品的人,微博论战,或许是最快认识冯唐的事件。
“金线理论”首发于年4月,彼时正值韩寒“代笔门”热议期间,“方韩大战”方兴未艾。冯唐发表名为《大是》的文章,指向韩寒,他在文中如是写道:“文学的标准的确很难量化,但是文学的确有一条金线,一部作品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一清二楚,洞若观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之心’。虽然知道这条金线的人不多,但是还没死绝。这条金线和销量没有直接正相关的关系,在某些时代,甚至负相关,这改变不了这条金线存在的事实……”
简单粗暴翻译一下,冯唐觉得,文学应该有标准,这条标准就叫“金线”,这之上,可百花齐放,这之下,连门都还没进,没资格谈。
时隔多年再谈起它,冯唐口风不改,“其实你跳出来看,这不就是大白话吗?就是行业要有标准……这还用说吗?即便它相对来说不好量化,但它确实应该在那儿。但我后来想过,为什么大家不喜欢,因为太多的垃圾,想认为自己也是金线之上,想偷懒、走捷径。咱们太长时间没有规矩了”。
但不是所有人都站在冯唐这一边,“金线理论”提出后,网络震动。支持者固然不菲,各种杂音也在发酵,这里头,有人质疑冯唐在此敏感时期发声的动机,有人干脆直言他本人亦在金线之外。次年一月,韩寒新书《我所理解的世界》出版,封面赫然印着一条金线,韩寒的名字和书名则都印在金线之上,算是沉默的回应。
作为始作俑者,冯唐本人却不再回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金线理论”之后,他很忙。
这个词被当年某杂志评选为的年度词,冯唐靠一句自认的“常识”又火了。这是一个美妙的意外,但烦恼相生而来,他早年评价董桥、王小波的旧文被翻出,就像王府井大街上无名小报贩子经常耸人听闻喊的“刘德华死了”一样,被隔三岔五暴晒,并进行误读。
冯唐对此的应对倒也胸有成竹。关于董桥,他有理有据,“不是说不读,而是少读,麻烦把原文拉出来好好看看”,对于挑事儿的媒体,他摆出一幅懒得理你的姿态。关于更为人所熟知的王小波,他依旧不卑不亢,“他是我最喜欢的华语小说家前三,我只是说他古文修养不如我”。也就是在“金线理论”提出后不到一个月,王小波遗孀李银河女士发文盛赞冯唐,称“当代写作者中王小波第一,冯唐第二”,达成谅解。
后来,在冯唐新书《三十六大》宣传活动中,李银河还担任座上嘉宾,陪冯唐及其好友罗永浩一同到北京东四环某书店跟读者对谈。
冯唐觉得,文学应该有标准,这条标准就叫“金线”。
冯唐在文学上的自信,源于他一直宣扬的“幼功”。
年出生在北京普通工人家庭,作为三个孩子中的一员,冯唐自述,“我爸妈就管吃管喝,一直过着散养生活”。相比60一代,“我们没被‘文革’耽误”,相比80一代,“我们也没被电脑绑架”。那时候没啥东西,“你想要有点心智的愉悦,只能读书”。而因为网络时代还未普及,冯唐小时候读的最多的,就是古文。
他的古文渊源很深,《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诗经》达不到倒背如流的地步,也有信手拈来的本事。他一直在自己的儿童白癜风的注意事项儿童白癜风发病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ie.com/jzfz/4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