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

你离开后,我遇到了一场暴风雪


_____

站在万松岭见湖亭里,眼前是层层叠叠的绿色,最远处是西湖边的北高峰,而占住中间的一点金色,便是雷峰塔。

王文瑛踩着溪边布满青苔的石头,极目远眺。「树都长高了」,只有她,才能看出团团绿色中树的生长。说话时,刚走完山路的她微微喘息,声音清亮,是老底子的杭州腔调。

这是八月的一天,73岁的机绣大师王文瑛,一头蓬松的银发打着卷儿,像一小朵走失的云。

时光中走失的,还有故人。

十年前,陪她站在这里的是丈夫叶方达。他很瘦,刚刚因癌症切除了半个胃,虚弱到爬山路都要王文瑛搀扶。最后一次取景,叶方达在亭子外的石凳上站都站不稳,汗如雨下,仍双手握着照相机,高举过头顶,一张一张平移着,把以新雷峰塔为中心的西湖整个装进。

回家后,叶方达在电脑上一张张删去树枝杂叶,拼接成长作品原稿,再结合清末老照片中旧雷峰塔的风姿,完成了《雷峰今昔》的设计稿。

丈夫设计,妻子把它绣出来,是两个人几十年的默契。和过去四十多年一样,他把设计稿放在妻子面前。

不同的是,这一次,他等不到成品。

这一点,他俩都很清楚。

_____

王文瑛

雷峰今昔

年5月,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机绣台屏「雷峰今昔」前,看了足有半小时。

有一人手臂展开那么长的「雷峰今昔」,正面是年重建的新雷峰塔及周边地貌,彩色景观;反面是残破古雷峰塔砖体塔身及周边地貌,黑白画面。

伊琳娜·博科娃盯着塔看了很久,「怎么这么神奇,这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

王文瑛说,这叫「双面异色异物绣」,一层纱,一次绣成,正反两面图案不同颜色也不同。

《雷峰今昔》正反面

类似的技术,手绣也有,但手绣可以通过正面大针,背面小针的方式实现,机绣不行。「一面是有设计图的,一面完全靠想象力慢慢去调整」。缝纫机上下针同时出动,并且大小一致,要想让两面同时出现不同的针脚,需要手、眼和脚的无缝配合:眼睛盯设计稿和麦芒大小的针尖儿;手推着绣绷,让针尖刺入准确的位置;脚控制着缝纫机的转速,「停的时候必须停」,不允许有一个针脚的惯性。

迄今为止,王文瑛一共做过4幅双面异色异物绣,叶方达是其中3幅的设计者。

新雷峰塔拍下来拼接成长幅,再和旧雷峰塔的古画叠影。虽然是双面异色异物,但两面的的景物必须轮廓相似。因胃癌做了胃切除手术的叶方达,在电脑前比对、描画,细腻功夫一做就是两年多。

接力棒交到王文瑛手里后,他也没闲着,「那个时候,我在绣他的雷峰今昔,他还拿着相机站在阳台给我拍照,他说文瑛啊,你笑笑。我看着他笑不出来,拍出来的照片,跟哭一样」。怎么可能笑得出来,拿着相机的丈夫,每天被疼痛折磨,瘦得不成人形。回忆起这段往事,王文瑛语速缓慢,像缝纫机转动时忽然减了速。

后来,就连相机都拿不动了。但即便躺在病床上,叶方达还是常常对王文瑛说,雷峰今昔一定要做好。身体稍微好一点就会追问刺绣的进度,让妻子多花点时间在刺绣上。这是两个人五十多年来的默契,王文瑛做每一幅作品,丈夫都会站在她身后。在儿子叶青的脑海里,一直留存着这样一幅画面——父亲伏在小台灯下画画,母亲低眉坐在缝纫机前,两个人保持着工作的姿势,常常忘记做晚饭。

两个人都知道,一起绣了一辈子的西湖风景,恐怕这是最后一幅了。

王文瑛的丈夫叶方达

王文瑛用疏疏密密的针脚,追逐病魔的脚步。塔下一小丛手掌大小的松树,前后叠映、阴影斑驳,王文瑛足足绣了三个月。雷峰塔的瓦楞、小窗、挑檐,还有挑檐上的铜铃,也一一在时光的见证下,被绣线描画出来。

然而终究是来不及——春夏秋冬换了两轮,第二个冬天,丈夫不在了。独自一人绣「雷锋今昔」时,王文瑛常常陷入悲伤,一想起丈夫的离去就忍不住哭起来,泪水不自觉地落下。她会在眼泪滑落的瞬间将头转过去,「好几次差一点,还好没滴在了绣绷上」。

「雷峰今昔」用了多种绣线,花了王文瑛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作品的那一天,王文瑛让儿子把作品摆在丈夫的照片前面,「你看,你的雷峰今昔我绣好了,你可以放心了」。

过去的雷峰塔和现在的雷峰塔,叶方达的设计,被王文瑛完美呈现在一块布的两面,永远不能相见,却又一直互相交织、互相映衬。

被刺绣选择

年,王文瑛出生在杭州的彭埠镇,在艮山门外。小时候,那是杭州的郊区,沿街一溜儿平屋,出了街便是稻田和菜园。女孩子还沿袭着旧时「女红」的传统,用三色线绣鞋面,还会裁衣裳。妈妈的手很巧,「挑花挑得很好,端午节做老虎头的鞋子」。天晴时,王文瑛也坐在小天井里,描花样、贴鞋面。

但绣花并不是王文瑛理想的职业。上小学时,她写在作文里的理想是医生。

7岁时,王文瑛给奶奶治过疖子。碗口大的伤口化脓,被她用纱布洗干净,上药。她还给邻居浮肿的孩子治过病,从地里采草药整株捣碎,汁液贴肚脐。这些土方子,是老人传给她的。这是一门手艺,她想做医生,给人治病。

上完小学,因交不起18块钱的学费,王文瑛失去了就读杭州女子中学的机会,去了横河绘画社做描画工,随后进入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做绸伞,跟医生的梦想告别。

王文瑛现在还记得自己小学升中学的考试,十几个人只有她和一个叫付治国(音)的人考上,「如果当时读书,现在肯定不一样了,(现在)做了一辈子工人」。

年轻时的王文瑛

被绣花选中,是一系列偶然的结果。

最开始的分配是做绸伞,劈竹子、糊伞面,再用毛笔勾几朵梅花。王文瑛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

后来,领导说,你去做绒绣吧。王文瑛便跑去上海跟绒绣大师高婉玉学,自己染澳洲羊毛线,绣了一幅杭州饭店(现在的香格里拉饭店),又绣了一幅毛主席画像。如果说刺绣是工笔画,那绒绣应该是油画,「近看看不出来,远看就很好看」,色调明艳,摸上去暖烘烘的,让人亲近。王文瑛很喜欢绒绣,「很粗犷、很大气」。

「手里的绒线被领导拿走时,我的眼泪马上就掉下来了,我打算做一辈子的」,现在提起,王文瑛还会手舞足蹈,眼睛里满是惋惜,「但是没办法,最后不让做了。」

那是年,多年兵荒马乱后,新中国正经历着短暂的春天,但雷暴正在酝酿。出产自澳洲的羊毛线,忽然没有了,坐在绣架前穿针引线的王文瑛再次跟梦想告别,却不清楚历史正在催生着什么。

她打算干一辈子的事业没了,领导让他自己再选一样,木雕、绸伞、手绣、陶瓷都成。王文瑛选了缝纫机绣花,她想的是,至少缝纫机还可以做衣服,和喜欢无关。

成为机绣大师

「我们那个时候很听话的,领导让做就做了」,但既然做了,那就做一行爱一行。

在横河绘画馆,她早上写毛笔字,晚上画国画,没让自己闲着过。学绒绣时,周末同学去上海南京路上荡马路、交朋友。她不去,扎着两条小辫儿,躲在学校里染羊毛线。

绣花也是。「中午吃完饭,放下碗就开始绣」,一天坐八个小时,加班的时候坐得更久。

文革的火终于烧旺了,文化忽然成了资本主义,绣花更是阻碍社会主义大发展的物件。年轻人都该炼钢、种田去。文革时期,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解散,王文瑛被下放,去了乔司农场。

秩序失常的时代里,王文瑛的内在纹理却未被切断。年,从乔司回来的第一年,王文瑛便用尼龙线创作出了双面绣台屏「三熊猫」,作为国礼赠送外宾。由此衍生的其他熊猫绣品,卖了三十多年。更重要的是,这件作品让机绣从制作桌布、被罩床单这样的日用品,变成了具备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四年后,王文瑛做出了双面异色绣「枫叶银鸡」。年,王文瑛创作了双面异色异物绣「新疆男女小孩」,连她的师傅都不敢相信。这是王文瑛的第一幅双面异色异物绣,设计稿是丈夫的两幅水粉画。

双面异色异物绣很费工夫,王文瑛至今只做了4幅作品,也是这世上仅有的4幅。病重时丈夫设计的「地戏脸子」,王文瑛在年绣了出来,花了一整年的功夫;「牵牛与葡萄」是唯一不是丈夫设计的作品,一面是线条细腻的牵牛花,一面则是水墨画质感的葡萄。

《地戏脸子》正反面

「我的每一幅作品都有创新,我不喜欢做一样的东西」,单位上班时,她要接活,反复地绣熊猫、柳树、金鱼。年退休之后,她的创作一直向「无人区」的探索,丈夫是唯一的同路者。

「藤篮猫咪」里,她用针线模仿出编织藤篮的质感,还有清晨阳光的透明感,其他作品里,蕾丝花边铺在桌面上的纹理和褶皱,猫咪和狗狗毛发的细密和蓬松,都被她用针线还原出来。「这是布艺沙发,要表现出沙发布的粗犷」,她指着一幅作品说,这幅作品上有一条宽度为3毫米的布艺缝线,她既要做出沙发布的质感,还要做出立体和阴影的效果,「这是很难的」。

《藤篮猫咪》正反面

这一切都靠针法的变换和创新,不懂的人往往会低估其中的难度。一幅「牵牛与葡萄」,她试了各种针法,最终选择把绣布换掉,用麻布替换绢布,才有了泼墨写意的效果。

王文瑛旅游时,去寺庙里算过两次命。第一次,竹签上说,她如果是个男的,应该是张飞,「也是很有名气的」;第二次,她摇出了三只羊,师傅解卦说,三阳开泰老来好。

「这是迷信,人家说不要相信的」,她笑着说,但又多少有些相信命运的安排。

《草帽狗》正反面

年她以一幅双面异色绣《草帽狗》被评为浙江省工艺大师;年,一幅双面异色绣《藤篮猫咪》让她全票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还和前国家总理李鹏合了影;年,她又成为「亚太工艺美术大师」,在青岛领了奖,一头白发一身红衣,格外显眼。

「已经到顶了」,她说,确实是老来好。

消失的手艺

年,王文瑛退休之后,机绣便开始走下坡路了。年,原本四五百号人的杭州机绣厂倒闭。成衣市场越来越成熟,脚踏的缝纫机也成了古董物件。

机绣用的绣线是杭州桑金线(真丝双径线),白线买回来要去染坊染色。过去机绣盛时,一绞线拿过去都会染,现在要四五十斤染坊才愿意动工。还在做机绣的人,常常要攒很久,几个人的绣线凑在一起,才能去染。

更难的是,这门手艺要失传了。

年,王文瑛有了第一个徒弟吴敏华。年,为了手艺传承,杭州市政府将王文瑛叫回来,收了几个徒弟,都是80后,被安置在工艺美术博物馆里上班,三个月才能学一种针法,而机绣的花色针法有多种。

坐在缝纫机钱,一针一线地绣,和这个快速奔跑的时代相比,太慢。针尖太小,绣布和绷架也太小,这方寸天地,容不下年轻人的抱负。

还要耐得住清贫。叶青还记得,小的时候,一家四口住在二十多平米的小房子里,一个小院儿住了四户人家,共用一间厨房。回家时,必经之路是一段仅容一人通过的小过道。他们兄弟俩大些时,父亲便在小屋里搭起了阁楼,让兄弟两个住。

年,王文瑛出了一趟国,在德国的幻想世界游乐场表演刺绣8个月,回来之后家里才买上了电视机和录音机。这时王文瑛42岁。

年,她绣了双面异色绣《布垫上的三只小猫咪》,是双面异色绣,有人以3万元收藏了,这在当时算是一笔不菲的收入。这是她从艺39年才有的结果。

现在从事机绣的人所剩无几,大多数人放弃了这个几十年才出成果,几乎要磨死人的手艺。多种针法,只存在于王文瑛的记忆里。

叶青打算把机绣的多种针法整理出来,为母亲奋斗一辈子的事业做一个见证。年秋天,丈夫去世后,王文瑛请丈夫生前同窗,高级美术编辑杨德康先生编印了一本《王文瑛机绣艺术》作品集,收录了夫妻两个人的大部分作品,册子的最后单独为丈夫写了一章。

王文瑛和丈夫叶方达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叶方达设计了「地戏脸子」和一幅未能画完的《争艳》等留给妻子。「走之前想办法给她储备了一些稿子」,儿子叶青说。父亲用自己的方式,向陪伴了一生的妻子表达自己的爱意。

王文瑛翻着手里的作品集,摩挲着丈夫生前的作品,说要把他们绣出来。翻到丈夫年轻时的照片,她忽然笑了,脸上开出一朵芍药花,娇羞宛如少女,「我想把他的照片也绣出来」。照片上,年轻的叶方达穿着白衬衫,眉宇之间英气勃勃。

「等我穿不上针了,就不绣了」,她想了一下,又说,「人的眼睛应该像照相机,常用就好,不用了就坏掉了」。

他的丈夫常挂着相机写生,这一刻,她又想起了他。自从丈夫离开后,他的相机便闲置了。

▼点击名字看文章▼

新零售

厉玲

吴国平

马其华

赵光军

徐建军

肖尚略

李海燕

姚宏

普华斌

俞哲

李潇

崔悦

芮赟

商业

罗永浩

冯根生

赵何娟

李如成

孙海涛

孙宏斌

冯鑫

华为

黄晓煌

谢琳斐

徐位东

吴军

蒋海鹏

黄剑炜

谭亚幸

丁辰灵

赖杰

高岩

Misa

老c

刘宗孺

涂子沛

顾大宇

夏烈

陈妙林

朱国栋

苏杰

许式伟

维情

邵炜

momself

文创

PGOne

王源

吴清友

严歌苓

孟京辉

李海鹏

老六

袁剑

李志

王珮瑜

彭浩翔

何春寰

谢春花

李诞

程璧

胡海泉

田艺苗

王者荣耀

黄湘丽

田沁鑫

金宇澄

差评君

黄慕兰

贾葭

徐小芳

王跃文

夏雨清

焦媛

陆琪

孟凡浩

王涤

曹诚渊

大护法

沈雷

翁劼

王媛媛

海飞

「蚂蚁」

Mike

春人

吴又

蔡骏

杨晨

金耕

叶文贵

陈宇

饶平如

肖全

熊庆华

董怡林

亚妮

龚晓跃

吴敏

万峰

赵锡祥

施秋荣

姚非拉

耶律胤

阮琦

黄永松

小马云

嵇锡贵

黑豹乐队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北京有什么地方治疗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ie.com/jzfz/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