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当代的解读与构建——在西北民大“非遗”培训班上的讲座(节录)
1何为工匠?何为工匠精神?
工匠,特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
提及工匠精神,脑海里即会浮现出耐心、缓慢、坚持、少量、精细、极致等等这样一系列美好的词。工匠精神这个词虽然诞生自德国、瑞士等欧洲工业革命先驱国家,但它绝不仅仅是西方文明的专利,更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孜孜以求的。
工匠精神即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
工匠精神,在德国被称为“劳动精神”,在美国被称为“职业精神”,在日本被称为“匠人精神”,在韩国被称为“达人精神”。工匠精神,也类似于我们中国人的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匠精神可以适用于任何领域,农,工,商,都可以贯彻。比如烧菜,做衣服,种花,任何一件不起眼的小工作,被灌注入工匠精神后,都能够获得极大的成功。
2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对此,孔子在《论语》中十分肯定,朱熹《论语》注中解读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再看《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技进乎道”。
还有唐诗人贾岛关于“推敲”的典故。后蜀何光远《鉴戒录·贾忤旨》:“﹝贾岛﹞忽一日於驴上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岛似不见。时韩吏部愈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未已。俄为官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顾问欲责之。岛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鍳。’韩立马良久思之,谓岛曰:‘作敲字佳矣。’”后因以“推敲”指斟酌字句。亦泛谓对事情考虑。
韩非子《五蠹》一文中提到最早造房子的有巢氏、最早钻燧取火的燧人氏。“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这就是最早的“匠人治国”的案例。
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预浩把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预浩解开了谜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如此看来,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用心之精盖如此”,就连今人也定会竖大拇指。
中国古代工匠匠心独运,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上,创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
3“工匠精神”在我国的现状与处境
1.国人目前对工匠认识有一些误区。
一是大家普遍认为,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动脑子强于四肢发达,而且,脑力劳动收入远高于体力劳动。中国人把“技术劳动”也划到“体力劳动”里去了。二是国人认为一线人员不如管理人员。三是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没有很好的传承与理解的错位。在我们国家,虽然古代不乏工匠精神,但这种工匠精神与现而今西方所提及的工匠精神有两点不同:我国的工匠虽精巧绝伦、奇技淫巧,却只为皇权贵族服务,不利于手工业的发展与进步;在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下,手工艺者也不被主流人群与思想重视,因此,中国人对于“敬事造物”的热情,自古以来就是冷漠的。
2.工匠精神缺失的根源:没有工匠文化作支撑。
一些有识之士指出,中国缺少的不是“工匠精神”,而是缺少“工匠制度”。在学而优则仕的文化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我们缺失的是社会鼓励工匠精神的文化。
3.我们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我国为什么要推广工匠精神?从小我的方面来说,是让无数工人寻找到他们工作和努力的方向,而从大我的方面说,则是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标杆。老干妈,就是因为有这样一批老师傅,所以10多年都不变味,卖辣酱能卖到30个亿身价。可是,中国像老干妈这样的企业,又有多少家呢?企业都想着要融资,要上市,拼了老命要钱,要面子,可产品呢?
4重构工匠文化,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1.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物质文化。
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满足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如果在贫困阶段,我们说提倡工匠精神有些奢侈的话,那么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卖方市场下所形成的物质产品文化,将被买方市场下的物质文化彻底替代,供给的极大丰富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将会自动驱使企业追求品质和品牌。培育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生产优良知名的产品,形成中国人自己的品牌正逢其时。
2.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行为文化。
人们在生活、工作中所形成的有价值的、促进文明、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都可以称之为行为文化。就重构国人的工匠精神来说,一是要鼓励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的“挑剔”行为。二是要教育和鼓励国民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个人习性。因为只有讲究,才会有精神,处处“将就”,“工匠精神”中最核心的“讲究”,也就无从谈起了。
3.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
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企业一个最具体的、最核心的目标、信念、伦理及价值观。只有把客户、消费者摆在第一位,才能实现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目标;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把商品和服务做到极致,才能把附加值做到最大,才能以最有利于社会的方式实现企业存在的价值。为了实现企业的这一目标、信念、伦理及价值观,在管理上可能要采取许多方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要管理好“灵活度”与“守纪律”的关系。
4.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体制文化。
工匠精神、工匠制度的确立,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市场体系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方式。为了给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创造生存的土壤,鼓励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政府必须严格地监管市场竞争者,惩罚造假、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
5.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文化。
价值观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价值取向。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是一种层次最高的文化形态,它需要国家最高层面的大力鼓励和实质性的长期激励,才能慢慢形成。最近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人才体制改革的重要文件指出,工人技师可以试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这一政策给予了专业技术工作人员更多元的薪资和福利形式,鼓励更多人加入到工人技师的行业中来。让工人技师也有地位及崇高的身价,是鼓励实体经济复苏、抑制社会浮躁、恢复崇高实业和技术技能的开始。
6.找准工匠精神体现的路径。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工匠精神为手工业与轻工业保驾护航,设计师与工匠们密切结合,将工艺产品与设计产品使用大工业生产的流水线,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更多的产品推向普通的大众。今天中国政府发出“振兴传统手工艺”“大力开展文化创意产业”指导性文件,都为我们今天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以传统手工艺(非遗)为文化根基,进行创意,生产实用精美的日常生活用品,让传统手工艺(非遗)进入我们的生活,实现“传承民族文化,提升生活品质”应成为我们的追求和目标。
5各行各业都需要“工匠精神”
从工匠祖师爷鲁班,到无数长于精雕细琢的工匠画师,华夏儿女的身体里,从不缺少“工匠精神”的基因。
“工匠精神”不是德日的专利,我们所有的妄自菲薄,都是为粗制滥造寻找借口。“大师遍地走,精英多如狗”或许就是今时今日我们这个社会中遇到的做大问题,也是这个时代对于工匠精神最大的亵渎。“工匠精神”也不仅仅是工匠们的专利。茅盾先生在杂文《谨严第一》中倡导向鲁迅先生学习他的谨严:为了一种植物的译名,鲁迅先生肯费几天的功夫查阅资料,甚至写信请远方的朋友代查。这种“谨严”的写作和治学态度,即为一种“工匠精神”。对于写作者来说,“工匠精神”不仅意味着一字百炼、字斟句酌,更是在内容题材、主旨立意上勤琢磨、下功夫,在生活的土壤里爬罗剔抉、剖垢磨光,在岁月的长河里磨杵为针、孕沙成珠。前面说的唐朝诗人贾岛写了《送无可上人》一诗:“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他特意在“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后加的注诗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在各行各业里,我们大概都看到过目光专注、一丝不苟的工作者。认真选材、切割、烹调、摆盘,不省略一道工序的大厨;精准测量、一笔一划耐心绘制的设计师;焊接、打磨、钻孔,几个小时纹丝不动的工人;课上课下不厌其烦、诲人不倦的教师……心怀虔诚地对待自己手头案边的工作,便能将平凡的行业做成一门艺术。
“工匠精神”带来的,是精准耐用的手表,是成像清晰的镜头,也是不漏水的杯子,是不开线的外衣;“工匠精神”给予了一位匠人流芳百世的美名,给予了一个企业的基业长青的资本,更给予了百姓实在的生活便利和深深的“获得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工匠精神”也是实现“供给侧改革”的必备法宝和制胜关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无论天资禀赋如何,“工匠精神”就是这活水之源。今天,我们重拾“工匠精神”,是为了更有品质的生活,更有价值的生命,是为了这汩汩甘泉流淌不息,滋养我们的孩子和民族的未来。
年8月10日
赞赏
长按苯酚的危害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ie.com/jzjj/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