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

山野觅萃系列之掀蝎子


惊蛰至,雷声起。春雷响动,万物惊醒。蛰伏地下的百虫渐次出洞,蝎子也随之苏醒,准备钻出地面,脱蜕穿了一年的外衣。

然而,蝎子不会想到,孩子们比它们更急呢!早已等候了一年的孩童,盼着这一声惊雷,又开始掀蝎子了。不同的是,他们准备换取的是新学期的铅笔和本子。

实际上真正能够掀到蝎子的时间,要从清明开始,只有到了谷雨节气,方才多起来。因为惊蛰时节,地气初动,蛰虫刚被惊醒,还未广泛出蛰。这时的蝎子少得几乎没有,只是孩子们心急罢了。

蝎子,学名全蝎,古书上称虿。据《蜀本草》记载,全蝎入药已有多年的历史。因产于沂蒙山区的蝎子,体肥个大,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药用功效显著,既是贵重药材,又是山珍佳肴,故名沂蒙全蝎,为蝎中名品。我老家的山脉隶属于泰沂山系,濒临沂蒙山区边缘,地理及气候征象,与沂蒙全蝎生长的环境相同,故老家山上的蝎子亦为名牌。每年都有收购,因而掀蝎子成为小时候放学后的首要任务。

说掀蝎子,是当地方言。蝎子出蛰后,居住于石头下的缝隙。要想逮到,就得掀开石头而取之。掀蝎子前,得先准备工具。当然这工具不是掀的时候用,掀石头用双手。工具主要是掎蝎子和装蝎子。因为蝎子毒性大,稍有不慎,就会被蜇。被蝎子蜇可不是闹着玩的。别看一个小小虫子,真蜇着了,疼痛难忍,厉害的甚至危及生命。据说蝎毒沿血液走,疼遍全身,一般疼痛两三天才会好。我小时候,被蜇过两次,那感觉,现在回想起来,还直打哆嗦。正因为如此,要掀蝎子,必须备好工具。主要工具有两种:塑料袋或玻璃瓶,用来盛蝎子;夹子或筷子,用来掎蝎子。塑料袋和玻璃瓶,可以找现成的,夹子要自制,若是有镊子最好。掎蝎子的夹子,可以用一根筷子劈开做成,也可用两根耧柴火的耙叉齿绑成。用夹子一捏,就把蝎子夹进瓶中,方便安全。如果直接用筷子,得掎蝎子的毒尾巴,不如夹子保险。有时候,碰巧没有夹子,就用手直接捏,这就需要讲究技巧了。蝎子的尾巴有毒刺,会从前后方向刺你。所以捏的时候,需要选准时机,用拇指和食指,从左右方向,突然捏住,才不至于被蝎子蜇伤。放进塑料袋的时候,也要及时松手,不给它报复的机会。万一被蜇了,一般是手指,得赶紧用绳子勒住指头,防止蝎毒蔓延。过一段时间,还要松松绳子,以利于血液循环,预防肌肉坏死。可见夹子是极其重要的。塑料袋是盛蝎子的装具,有的家里没有现成的,就找来装化肥的塑料薄膜,自己用针线缝一个。记得当时,要是谁家有缝纫机,“砸”得塑料袋就算高档品了。

清明到立夏,为掀蝎子的最佳季节。一放学,就搁伙一帮同学,到山上去掀。蝎子一般是前坡多,因为前坡朝阳温暖。选择石头多的山,一路掀过去,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转,有时往往跑出很远。最有意思的是看谁先拿到第一个,大家都用力掀,总想成为第一。不准谁突然大喊一声:“一个老母!”周围的人马上聚拢过去,在大家的羡慕中,炫耀似地把大老母掎进塑料袋里。第一个蝎子总能起到督促作用,一下子掀起一阵小高潮。但是同样一伙人,有的很在行,掀到的多,有的就是掀不着。一天下来,各人差别很大。到现在我都奇怪,百思不解其中原因。按理说,都是一块一块地翻看石头,没有多大区别啊?现在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可能是看石头的形态。有的石头悬空,下面是缝隙,蝎子能够钻进去。如果石头是死的,蝎子怎么能进得去呢?我就属于拿不着的一类,每次掀蝎子,都不及别人拿得多。奶奶说,属鸡的会拿。因为鸡专门啄蝎子等虫类。后来读《西游记》,看到毗蓝婆菩萨制服蜈蚣精,用的是她儿子卯日星官炼成的绣花针,当时很佩服。大了才明白,原来卯日星官就是司晨的公鸡,那他母亲毗蓝婆菩萨就是老母鸡了。她之所以能够打败蜈蚣精,不是因为本领大,只是由于鸡和蜈蚣是天敌啊。看来奶奶的说法还有出处呢。不过总算给自己找了个台阶——掀得蝎子少,不是自己没能耐,是不属鸡啊!

蝎子多的地方,除了山坡上的薄板石头,还有梯田的堰墙头。掀蝎子的季节,正好是农民播种春田地的时候。在刚刚种好谷子和高粱的山地里,往往被孩子们把堰头掀得乱七八糟。这也算是掀蝎子带来的副作用吧。掀堰头,更要技术。一般是从墙的上方掀石头,身体前倾,一不小心会栽下堰墙。如果堰头低,就站在墙根往上掀石块,这时人会情不自禁地踮脚仰头张嘴,这时候就需要预防长虫,也就是避免蛇从口入。不过这种情况极少碰到。

开始掀蝎子之前,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是用蝎子预测方位,也就是测算哪个方向的蝎子多。这明显带有迷信色彩。小时候却乐此不疲。先在地上挖一个小坑,再沿小坑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挖上通道,把事先带来的一只蝎子放到小坑里,看它向哪个方向的通道里跑,当天就到哪个方向的山上去掀蝎子。这种预测虽然没有科学道理,却也带来了儿时的乐趣。

刚出生的小蝎子,呈乳白色,往往聚集在母蝎的背上。由此人们认为蝎子是从母背上生出的,还说小蝎子吃母亲,所以说狠毒的人是心如蛇蝎。看书多了就知道,其实是小蝎子是爬到母蝎背上的,也并不食母。反而是雌性蝎子吃掉和它交配的雄性蝎子似乎是事实。近读周作人的文章,也见他说到这个情况。据说螳螂也是。原因是为了保证雌性繁殖时的体力。看来这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

每天掀蝎子回来,将当天掀的蝎子倒进一个大玻璃瓶里养着,等积攒多了一块去卖。倒出来的时候,舍不得一下子倒入,而是一个一个掎出来,慢慢欣赏,从而沾沾自喜。积累几天后,就拿到“合作社”卖掉,能换回1块多钱。1块钱现在看来不起眼,在当时却不然。有谁能说,在那1分钱一块糖、3分钱一支铅笔、5分钱一个本子的年代,能够上完学没有蝎子的功劳呢!

峨东老农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ie.com/jzjj/664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