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

这所学校把所有围墙打通,孩子都不想下课


可汗学院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说:“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充满好奇心并且能自我引导的学习者。”在这个背景下,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兴起一大批创新教育学校。在这些创新教育学校中,正发生着令人振奋的变革,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和变化,新的教育空间要为这种变化创造可能性。作者:蝎子号。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建筑,是杰出的教具

深圳市前海区拔地而起一栋全新的10层建筑,这是今年9月刚开学的深圳荟同学校(WittleSchoolStudios)。说是深圳,乃至全国最富艺术气息的校园也不为过。12月初,我前往深圳荟同,去一睹这所创新学校的真面目。

整栋建筑带给我最主要的感受,是空间和光线搭配的巧心,通透的环境让人心情舒畅,神思清明。

校园内大量采用建筑原始材料,比如天花板外露、管线排布,清水混凝土的梁柱、未上封闭漆的木板……让孩子认识建筑本质,体现了建造者的用心。

无论是教室、活动室、图书馆还是会议室,都采用全透明、开放的风格。

校区走道里随处可见的展板,分享和展示学生的作品。

处处细节无不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这也太不像一所学校了!”参观过程中,我频频感叹。

确实,荟同校园更像一个“创客空间”,或者是谷歌、脸书的办公室,现代感和舒适度极佳。透明玻璃,不设围墙,没有框架,然而一切井然有序。

荟同邀请了意大利国宝级建筑师伦佐·皮亚诺担任全球校区总设计,这栋“通透、开放、极富创意”的校园建筑作品,正是出自这位老人之手。

美好、简朴、温馨、自然、光线充足。这是皮亚诺建筑最显著的特点,这是深圳荟同校区最显著的特点。

皮亚诺认为,建造一所学校是件非常棒的事情,能为下一代打造一个适合在一起学习的环境。建筑关乎美学,美学关乎文化,又与知识、好奇心、发现、探索相关,这些将成为教育最直观的诠释。

从表面看,荟同的硬件并不奢华——不过是打破空间隔断,让阳光洒进来...

但教育的奢侈从来都不在硬件,而是在观念。建筑与环境发生共振,本身是一堂精彩绝伦的人文自然大课,更不要提未来教育的挑战,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新的教育空间要为这种变化创造可能。

正如皮亚诺先生所言:建筑本身就是最为经久不衰的教具。

荟同校园,如何承载它的教育理念?

学校的教育理念可以透过它的建筑和环境传递出来。

传统课堂:讲台下面摆放一排排桌椅,这是为流水线式的灌输教学设计的,老师是权威,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传统学校:教室与教室之间堵着厚厚的水泥墙,我们不鼓励串门,也很少强调合作;

除了上课的教室外,传统学校功能教室的数量少,利用率不高。仿佛学习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参观完荟同深圳校区后,我被设计中传递出的教育理念所触动。对传统教育发起挑战,首先体现在学习空间设计上的突破。作为一所目标是创立遍布全球校区的世界学校,荟同在未来教育方面的雄心和用心,有许多值得我们了解的地方。

打通边界:项目制学习

荟同在中国首个学校选址在深圳,这是一个与荟同气质完美契合的创新城市。近十余年来,一大批未来教育学校在国内外兴起,“如果我们还在用过去的方法教育现在的孩子,就是在剥夺孩子们的未来”,杜威多年前的讲话掷地有声。

面向未来的理念首先需要全新的教育空间。荟同教育鼓励师生求同存异,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辩论,共享知识和观点,广场的作用不言而喻。内部大量使用顶级写字楼所用的玻璃隔断,是将“共享”的理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荟同华盛顿校区与深圳校区采用同一种装修风格

旧的校园设计追求的是“封闭式的社区”,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完整的功能体,与外部毫不来往。荟同的办学愿景,是要求学校与社会打通,与世界交流。

杜威一直反对机械的、抽离地学习知识,主张在实践中学习,在百年前就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口号。荟同卓越中心的存在,就是为引入大量社会资源参与教学搭建的平台。

学校,应是学生的舞台

直行穿过公共空间,我们来到卓越中心教室。我参观学校那天,恰逢荟同每周一次的“XDay”,这是荟同最赋特色的主题拓展活动日,通过连续几周全校性主题活动,给学生带来新知和启发。“XDay”通常会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去博物馆、美术馆等地探索和学习。

每个年级每3-4周就是一个项目周期,各学科老师围绕项目主题展开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各科老师积极互动和配合,对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

而此次的“XDay”是当周特殊活动,主题“达芬奇逝世周年”。刚好当天没有外出,卓越中心教室内高年级的学生正在听一场分享会。

学校邀请到了达芬奇研究学者MarioTaddei先生,他从年开始研究达芬奇,并与几位合伙人共同创建了位于意大利米兰的达芬奇主题博物馆Leonardo3。根据达芬奇的手稿,MarioTaddei先生曾与团队一起组装了达芬奇发明的机械狮子、飞行器等装置。

为了让学生了解达芬奇的想法和创意,老师借助3D动画、VR等多媒体手段,将达芬奇手稿中的设计原型生动地展示在大家眼前。

与此同时,深圳创意艺术与设计总监Assoc.Prof.AlessandroAntonicelli带着孩子们一起从局部到整体,仔细地赏析了达芬奇的名作《抱银鼠的女子》。老师分享结束后,是学生们的动手时间。在深圳卓越中心老师的辅导下,高年级的学生们动手制作达芬奇的“飞机”和达芬奇发明的“自承式桥”,这些有趣的动手环节,是让学生爱上物理的“神器”。

还有同学用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程序与蒙娜丽莎“换脸”,枯燥的编程也可以用来寻找乐趣。

充满想象力的达芬奇名画cosplay大赛

卓越中心为低年级的学生专门准备了一个惊喜——《最后的晚餐》被裁剪为许多幅小画,他们可以和朋友尽情地涂色!

功能教室:实现跨学科学习

除了每个班级的教室外,荟同校园里的“功能教室”也非常多。

光地下一层就有3个超级大的乐队排练厅,采用的是最顶尖的隔音材料,“box-in-box”的隔音设计(教室设置两层隔断),乐队的排练声绝不会对其他教学活动产生干扰。

超强隔音的乐队排练厅

地下二层是健身房和多功能篮球场,撸个铁,打一场篮球,让学习更高效。

“功能教室”遍布在荟同校园里的各个角落,有艺术教室、中国文化教室等。在荟同理念中,跨学科的探究学习和体验式学习是未来教育的最主要课题,功能教室就是学生进行各种探究主题学习的场所。

开放的环境,包容最大胆的想法

这些功能室比“创客空间”更具前瞻性,支撑各种不同类型的创作活动,包括摄影和电影制片室、平面设计室、木工和五金室等,学生可以尽情探索他们在艺术、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创造力。

艺术教室,给学生恣意创造的空间

传统教育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学习者是被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早期,这种高效率知识传授的方式有其存在的必要,但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这种方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面向未来的创新学校首先要在空间上进行突破。荟同的教室打破了传统教室桌椅摆放的规则,根据需要学生任意布置学习环境。同时被打破的还有教师的权威性,教室里不设讲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

这里是音乐爱好者切磋排练的乐园

学习不仅发生在课堂,知识不仅来源于书本。作为荟同全球课程的亮点之一,体验式也体现在了荟同深圳校区环境中。学生在课堂之外做跨学项目,向社区里的各界人士学习,到城市里或田野上进行实践。

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应付考试,而是全面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团队写作的能力。荟同的校园为多种体验提供的了空间。

挑战传统:学习就是生活

荟同学校的教室在哪里?我并不是很确定,因为在我目力所及之处,办公室、休息大厅、会议室、图书馆等空间,都承担了教室的功能,教学无处不在。

席地而坐,音乐就是要随性(荟同华盛顿校区)

传统教室更多是单独隔间,所有的座位都面向老师。荟同学校高中部采用哈尼克斯圆桌教室,课堂上师生地位平等,每一个人都能得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ie.com/jzjj/833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