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特工2:黄金圈》看了吗?里面做秘密特工局的Kingsman裁缝店的原型,是坐落于伦敦萨维尔街上的老牌西服定制店Huntsman。从年开始,他们就是英国皇室的选择,直到现在,访问这家店里的老裁缝,问他们为什么成功,老人笑着说:把最好的材质和手艺给顾客,让他们自己选择就好了。
这家店可能不会印一句“ArtisanalSpirit”在门口当标语,但这个词翻译过来的“匠人精神”这四个字,自从出现在《年政府工作报告》后就走上了华丽丽的热词之路。眼镜店、家具、旅游景点的糕点店、潮牌,如今都恨不得把“匠人精神”写进祖训,直到贴膜Boy也把这一精神当做宣传语印上横幅后,“匠人精神”真是彻底被用烂了,成了商家用来获得似有似无的传承感,和可以理直气壮提价的底气。
但我们还是得承认,一个词能够“被用烂”,是因为它有足够打动人的理由。
过去的几年,我们从快速、批量生产的模式下,逐渐认识到手工制作的美感,并且用“匠人”这个词,来定义始终专心手下之物的那些人。他们缓慢、古老、不怎么时髦、还很固执,但制作出的东西经过了几代甚至是几百年的沉淀,值得反复品味。
当然,凝聚了匠人心血的东西通常.....很贵,比如为了吃寿司之神捏的那一下,起价是三万日元,还需要等上几个月。所以我们只能从各大自媒体中去感知什么是匠人精神:《探秘日本寿司之神,匠人精神的代名词!》、《“匠人精神”6大内涵:德国登峰造极制造业的成功秘诀》和《铁器流行风,不仅有时尚更有匠人精神》,这些标题很眼熟的文章,会时不时地就出现在我们的朋友圈和微博热转中。
匠人精神是不是舶来品?中国的匠人精神在哪里?他们又是什么样子?不少人点开这些标题表示羡慕之余,肯定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小A现在要安利一部在B站正火的纪录片《手造中国》,上线几天点击量近十万。小伙伴们纷纷发弹幕说“挺住进度条,我还没看够啊!”,“我家猫都坐在屏幕前跟我一起看”!
在B站看这么一部节奏舒缓的纪录片,观众有自己的“尊重方法”:为了不阻挡好看的画面,大家集体发上方弹幕;看到结尾处弹幕会猛增,那都是不忍心破坏安静氛围的观众,最后集体感谢导演。浏览一下评论区和弹幕,满眼是给主创团队表白的“嗷嗷嗷”声,和围观一部纪录片的一百零八种姿势。
用这么高雅的碗来泡面的人,应该是金城武吧
B站神出鬼没的火云邪神,来弹幕一游
橘色是年秋冬妆容的主色调
天王手办的“灰模”第一次亮相
七旬的工程师王应槐,每天一遍遍配比矿石原料,为的是能烧出更优质的瓷器胎体和釉料。瓷雕师小黄,做学徒时的师傅已经改行去做鞋,同期一百多人只剩下他一个人坚持做了十多年。制泥师傅老詹,要挑着几十斤的瓷石走到泉水里,靠一蹲一起间与泉水的互击清洗瓷矿石...历来鲜为人知的制瓷工艺,由此勾画出的瓷器之美,在B站引发了竞相传播。
在谦和、寡言、坚持、专注的具体人物背后,中国匠人精神这个宏大命题,逐渐展露出触动人心的一面。
自10月1日在爱奇艺首播到现在,全网播放量已经超过五百万,#手造中国#微博话题浏览量超过万,豆瓣评分8.6分,打四星和五星的人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
在当下这个快就是王道的时代,还愿意有人静下来心来,观看这部没什么刺激点,主创人员也没有下跪的纪录片,幕后的拍摄团队已经感到非常满足。我们采访了出品人兼总导演子健,聊了聊景德镇,还有那里的人。
掌镜《十二道锋味》的摄影师,在这只能当个小助理
年,子健在拍摄旅游卫视一档叫做《大时代人物》的节目时,接触到了瓷器并且产生了兴趣。在世界上享有美誉的中国瓷器,普通人对它几乎是零了解,对景德镇的印象只有“瓷都”这两个字。
走访了几次景德镇,子健爱上了这个地方,还有每日安心钻研手艺的师傅们,“这些奇妙的制瓷工艺和匠人故事,是不是应该拍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是《手造中国》的初衷,也是拍摄纪录片时贯穿始终的准则。
拍摄这么一部没有明星缺乏噱头的独立纪录片,困难可想而知,只能到处化缘。子健先是从纪录片前辈关秀那里得到了指导和帮助,团队是靠着他多年积攒下的好人缘,兄弟们都特别帮忙。这些人牛到什么地步呢?团队中的助理,在外都是可以掌镜《十二道锋味》的摄影师了呢。最重要的资金,靠着子健四处筹集最终到位。
“大家几乎是白干,钱都用在了拍摄和制作上面”。比如团队中的摄影师王浩,所获劳务是在外干活的六分之一,执行总导演张德滨更是抱着“只要别让我挨饿就行”的心态,全心投入拍摄。
决定了干,那就抡圆了使劲儿。一摞摞跟瓷器有关的书出现在主创团队的桌面上,随手翻开一页,上面划满重点。除了把大量时间花在纸面学习上,团队还邀请专家,一同去了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馆,在那里听老师讲解瓷器的历史,直观地感受瓷器的美。去往景德镇的次数,子健已经记不清了。
《手造中国》拍摄和制作前后用了三年时间,幸好拍摄后期得到了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细蓝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帮助,纪录片才顺利完成。三年里,主创团队从感兴趣到真正热爱上瓷器,现在都能算是半个内行,子健开玩笑地说:“电视圈不会有人比我们更懂瓷器了。”
摄影团队进矿洞之前的合影
一开始,我们往家带的礼物都是元六件的瓷器...
初到景德镇,团队有点蒙圈。看着周围跟四线城市无异的景象,大家都在心里怀疑:“这就是景德镇?瓷都景德镇?”。
在已经具备了一些瓷器知识的前提下,面对景德镇铺天盖地的瓷制品,团队成员第二次蒙圈了。子健回忆道:“那会看街边的瓷器觉得好看,看店铺里的瓷器觉得也不错。第一次往家带东西,是元六个的茶杯。”
为了能够拍摄到真正的景德镇老师傅,而非那些真真假假的所谓大师,子健辗转拜托朋友,找到了景德镇人公认的向元华老师。
在景德镇,一年要接待上百个拍摄团队,这里的人对着镜头都已经疲沓了。很多拍摄团队一开始的目的不是要钱,就是拐弯抹角地要东西。子健给自己的拍摄团队定下了第一条规矩:不许索要钱财和瓷器,甚至在拍摄期间不允许购买被拍摄对象的瓷器。
拍摄现场
这么一个不要求速度、不要求物质回报的团队,慢慢与当地匠人建立起了信任关系,才能拍摄到很多独家。在《手造中国》里,观众可以看到“郎红”这个郎窑世家绝不外传的秘密,听到学徒小吴抱怨师傅为什么还不让自己画青花,可以跟随方丽走访景德镇的能工巧匠,只因为想在母亲的生日当天,送上一件合心的粉彩瓷器当做礼物。
为了拍摄到制瓷工艺中的关键步骤,并且完整地呈现给观众,摄影团队会与匠人师傅沟通,提前一两月就开始准备。比如纪录片中介绍到立体雕刻,就需要小黄师傅提前购买原料,经过拉坯,晒坯,利坯,十几天的阴干和反复补水,最后再上手雕刻。历经一个月的时间,才有了我们在纪录片中观看的这几秒钟。
拍摄一个人尚且如此困难,《手造中国》的团队走访了近百人之后,确定了二十个拍摄对象。时间很紧张,但团队和匠人都报以真诚之心,希望能够将瓷器的美传达至最大化。
不管是摄制团队还是瓷器匠人,心里都有个念头:对于好东西的追求,也许可以避免让世界变坏。
匠人对自己的手艺,拥有一种近似于绝对自尊的东西
在景德镇,如果你叫一个师傅为“大师”,会得到一个白眼。
在这里,没有人会自称大师,大家普遍认同的叫法是“师傅”,尊重程度加深一些的称为“老师”。这些人各自掌握着一门手艺,场面有大有小,工具有繁有简,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工匠的这一双手,和这个人。
窦文涛在《圆桌派》上有一个观点,他说如果匠人和艺术家把事情做到极致,都会有一种虔诚,会给他们所做的东西增加“心灵附加值”。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那次景德镇寻访之旅让窦文涛有所触动,这里的匠人,干活时从来都是双手捧着,轻拿轻放。有位师傅甚至放出话来:“不用双手对待瓷器的人,我是不会跟他做生意的。”
这个要求严格吗?老师傅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物质过剩的世界,人们太容易喜新厌旧,浮于表面,而忘记了要严肃地对待物品。
未烧制之前的泥坯是很脆弱的,哪怕是两只手用力不同,也很容易造成损坏。如果真心喜爱一件瓷器,又怎么能容忍它会有被毁坏的可能。如果真心尊重一位匠人,又怎么能容忍他的心血付之东流。
子健给我们讲了个故事:那时他们初到景德镇,参观某个制瓷厂时看到一片等待烧制的瓷片,因为好奇就摸了一下。就是这一下,让整个厂子的人同时发出“啊!”的叫声。
现在回忆起来,子健依然很懊悔,“有可能上面沾染了指纹,或者破坏了瓷器的雕刻细节,它只能作废。”无意间摸了这一下,就毁掉了几十位师傅的付出:挖矿人挑选材料时的用心;处理石料的师傅需要赤脚在泉水中蹲起几十次来冲刷杂质;拉坯匠人等手艺人在一块瓷泥上的揉捏、挤压、拍打。一件瓷器的诞生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将匠人的心血凝练成形。
拍摄过程中,只要师傅拿起工具投入工作,现场就不会有人说话。我们在纪录片中看到的声画同步,都是后期配置。
匠人不会一边制瓷一边接受采访,因为这个过程里不允许有一丝的闪神,拍摄团队也几近无声,因为他们懂得匠人对瓷器和每一道工序的尊重。
在景德镇,没有人言必称匠人精神,他们彼此交流时讨论制瓷技艺,询问着哪里有更好的瓷石原料,也闲聊着闺女的作业自己已经跟不上了。这里没有KPI的指标,没有人鼓吹“不创业毋宁死”,也很少有人因为没踩在时代的点儿上就惴惴不安。
这些人仍然保留着旧时代认真细致工作的精神,他们似乎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整个景德镇由此呈现出了一种“慢生活”。这种缓慢,不是刻意营造的心灵休息场,而是一种由只白癜风的外用药乌鲁木齐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ie.com/jzjj/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