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你在故宫修文物,我在学校教着书
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最近在网络上爆红,某网站点击量超过万,豆瓣评分高达9.5分,超越了《琅琊榜》!青铜钟表和陶瓷,木器、漆器与织绣,《我在故宫修文物》结结实实的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承了数千年的匠人精神!你怎么看工匠精神?工匠在学校能教出来吗?职校教师这么说...
文/蔡溯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
——前记——
近日,看了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有感,随意写写。
今年,国家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了一个词——“工匠精神”,突然间,工匠这个词从古代的“士农工商”附身到今天精益求精的现代企业身上,继而又蹿到互联网上,并随着无数次传媒推送,蹿进很多人的心里。
在这之前,罗永浩(锤子科技)说自己做手机就是一种工匠精神,他的意思是“死磕”自己,“死磕”细节。黄章(魅族科技)做手机,也说工匠精神,他的意思是为求精致,不惜时间和成本。音乐圈、电影圈、各种圈的人都站了出来,宣传工匠精神,与其是找到它,不如说是找回它。
作为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职业教育必须提“工匠精神”,它的意思是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手艺”和“技能”的力量。换句话说,我们力图让学生明白,所谓“匠心”是一种慢活,细活,它超越时间纬度,连接过去,直通未来。它的出现,把手艺人这个角色重新抬上舞台的前沿,直面观众,它教导学生要对自己所学的技术有如朝圣者的虔诚,对未完成的作品有如一步三凝的谨慎细微,对在急功近利的社会中挣扎的自我说一句“宁静致远、无欲则刚”,故宫博物院修复组里的人就是这样。
他们修钟表。顺治、康熙、乾隆三位帝王,甚爱钟表,故宫里的大钟,在库房里尘封了三百多年,当被揭开时,数量之多,令人惊叹。对于王津和亓昊楠这对师徒来说,故宫里的钟表是修不完的,他们的时间就耗在一只只钟表的重生中,乃至徒弟又有了徒弟,师父早已入了土,这钟还是没修完。
他们修瓷器。景德镇的官窑当年把最好的瓷器送入朝廷,随着马车慢行,这青花瓷的白光从江西一路北上,到了妃子们的玩物架上,进了皇上的眼眸里。进贡的瓷器是容不得一丝瑕疵的,但反青得不够,釉得无泽,颜色无味,都会被立即打碎,继而掩埋,皇亲们要用的东西,哪怕有瑕,也不允许流入民间,同一窑出来的瓷瓶,就此命途悬殊。它们最终被挖了出来,虽然只是残片。当它们被慢慢拼接起来,送回京城,与踏上荣华富贵路的兄弟重置一起,共同展出,你会感叹,三百多年,这生与死,荣与衰,又模糊了界限。
他们修木器,修卷轴,修青铜,修三彩马,修兵马俑,修黄梨木柜,甚至整个寿康宫,他们手艺独绝,技之如神,修旧如旧,回貌当初,看的网友心生感叹,这就是伟大的工匠精神!
于是,大家重新崇拜起了手艺大师,重新看到了四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重新看到了浮躁的雾霾中被珍藏的宁静。人们激动了,纷纷回忆起自己当年,如果怎么怎么样,兴许也能当成一个工匠手艺人,在这个纷扰世界中,安之若素。
你在故宫修文物,我在学校教着书,看着你们,我也希望成为工匠,可惜我总静不下心,我希望自己的学生也成为工匠,但是他们似乎......也静不下心。
因为要想拥有真正的工匠精神,太难了。
工匠有时需要点滴传承,细致温存,而现在,动辄就是超越、赶超、跨越,他们还没有学会走路,已经把奔跑当成了常态。
工匠有时需要传统法古,静心不变,而现在,动辄就是创新,求变,速度、他们忘了,没有基于深厚积淀的创新,只是空想。
工匠有时要承受寂寞,如面壁冥想一般,而现在,车水马龙,霓虹灯下,嘀嘀嘀的北京还能治疗白癜风吗苯酚的性质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ie.com/jzjt/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