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要先上青藏高原,
阅读经典之前,
首先要先接触那些我称之为
“准经典”或“轻经典”的书。
▲点击上方绿标可收听音频
语音丨吴伯凡
—
上周我在知乎Live上做了第一次直播,和知乎的网友一起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经典,以及怎么读经典。我说了一个观点:读书就和交朋友一样,我们面对的书,和我们面对的朋友的类型基本上是一样的。
1
按照诗人、作家和翻译家余光中的观点,朋友可以分成四种类型:高雅、粗俗、有趣和无趣——其实这就是一个坐标,以高雅和粗俗作为横轴,以有趣和无趣作为纵轴,那么就会有四个象限:第一个象限,高雅而有趣;第二个象限,粗俗而有趣;第三个象限,粗俗而无趣;第四个象限,高雅而无趣。
同样,书也可以分成这四种:有的书是高雅而有趣的,有的书很高雅但是无趣;有的书粗俗到肉麻,但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能把肉麻当成有趣;最糟糕的书是那种既粗俗又无趣的书,我们在交友和读书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少接触那种粗俗又无趣的书和粗俗又无趣的人。
我所说的经典是那种高雅而有趣的书,但很多人都说,经典给我们的感觉常常是高雅而无趣,读了几页就把它放在一边了。其实,刚刚提到的四个类型是一种静态的分类,我们对一个人和一本书的接触,还有一个动态的过程。
《菜根谭》里讲到: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在跟别人交往的时候,“乍交之欢”并不是那么可取,一见面就有相见恨晚、一见钟情的感觉,这种状态虽然可遇不可求,但是这常常意味着过一段时间,对其兴趣很可能就淡了。
“无久处之厌”才是交友之道,朋友之间相处久了不会感到厌倦,甚至会觉得这段感情越来越有味道。真正的好朋友是那种你隔一段时间就想见面的人,交往大半辈子,你都能够在每一次的交往当中,发现他身上有能让你特别欣赏、感佩,能够和你形成互补、互动的那样一种品质,好的书也是这样。
我们有时不能判断一本书是不是高雅,就是看它有趣还是无趣。有时候我们津津有味的读一本书,但是过一段时间——比如在两年、三年以后,再回头看这本书的时候,甚至会觉得,当时的我怎么会喜欢这样的书呢?这就有点像交友,甚至有点像谈恋爱一样。
有些时候与一个多年不见的朋友、曾经的女友见面,就有那种“寻梦即破梦”、看83版射雕的感觉——可能年纪小的朋友不知道看83版射雕的意思,香港在年的时候拍过一部《射雕英雄传》,当时风靡全国,很多人的青春记忆都是和这部剧联系在一起,但是若干年以后,当你开始有怀旧情绪去回头再看的时候发现,会觉得这个电视剧怎么拍成这个样子,我当时怎么会喜欢这样的电视剧?
有些书也是这样的:回头看不堪卒读。以前经常做这样的实验,偶尔把过去读过的书,而且是过去读得饶有兴味的书,再重新读,但是不是从头到尾再读一遍,而是偶尔抽出几页来看。在翻看一些书的时候,立即觉得这本书真的不该留,赶紧扔掉,但是有些书不一样,你以为读过了这本书,回头再看的时候,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读过。
过去上大学的时候,有些同学偷偷读《西方经典名著概要》,最奇特的经验是,我发现这本书上画了好多的线,做了很多的批语,真真切切就是我当年画的线,写的批语,看着那些批语,觉得特别惭愧,我怎么会写这样幼稚的话。
当时还觉得自己读懂了这本书,回头再细读的时候,发现这本书好像是一本新书,你突然发现,这本书有你过去完全没有意识到的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其实不是这本书自己放在那里变得丰富和深刻,是它早就隐含其中,只对能感受得到它得丰富和深刻的心智显现——不是书变得深刻,是你变得深刻了。如果是这样的书,那它就是名著。
2
从我自己的经历,我自己特别认可一种读经典的方式,从一开始,不要贸然拿起一本经典来读,这时候你要做的,首先要先接触那些我称之为“准经典”或“轻经典”的书。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要先上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上的珠穆朗玛峰的相对高度只有多米,而一下子从海拔0米攀爬到米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所以当有些朋友问我,该读哪些经典的时候,我一般不向他们推荐早已被公认但是门槛很高的经典,而是推荐那些让你领略到经典和普通的书不一样的书,让你读完之后,能够窥见到一种你在普通的书里感受不到的深湛甚至是神秘,这个时候你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愿望:去接触更深的东西。
所以读书,尤其是读经典,是要有一个阶梯的,如果没有这个阶梯,我们面对一本名著进行“徒手攀岩”基本是在做无用功,所以我在那天推荐了三本“轻经典”和“准经典”。
这三本书是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的书,他们看上去像是儿童和少年读物,实际上,如果是一个心智成熟的人读起来反而会觉得更有味道。这三本书是我觉得一个男孩子,尤其是一个男人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应该读的书,而且是可以一直读到中年、读到老年也不会觉得乏味的书,这三本书就是:《小王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这三本书的共同点都是一个男孩去闯世界,在闯世界的过程中,精神上完成了某种成年礼。我们读这个书的过程,也是帮助我们在精神上完成成年礼的过程。以后有机会我会和大家一起详细地读这三本书,今天我只是把《牧羊少年的奇幻漂流》当中的一个小故事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3
这本书在台湾和大陆,都把它翻译成《牧羊少年的奇幻漂流》,其实这本书的原名叫《炼金术士》。炼金术在西方世界曾经是相当重要的一种准科学研究,是一种介乎科学和迷信之间的一种行为。早期化学的一些重大发现往往是和炼金术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在中国,炼丹术也导致了中国本土化学的产生。
这本书的作者保罗·柯艾略在年轻的时候迷恋炼金术达11年之久,他也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块魔法石,能够找到长生不老药,能够找到将铅块变成金块的方法。后来他在绝望当中放弃,也释然了,但是他在另外一种立意上理解了炼金术。
在他看来,炼金术就是在一个非常平常的世界里,创造一个精彩的世界,或者是在你觉得习以为常的地方,发现一个长期视而不见的、不以为意的宝藏。因为时间有限,具体的情节就不在这里复述了,我只是就其中的一个片段和大家分享一下阅读的感受。
这个小男孩遵从他的天命,去寻找自己宝藏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神人:撒冷王。这个人教了他很多东西,告诉他许多他过后才知道的真理,在小男孩临行之前,撒冷王叮嘱这位牧羊少年:“圣地亚哥,你不要忘记万物一体,不要忘记预兆的表现方式,尤其不要忘记追随你的天命一直到底。不过在分手之前,我想给你讲一个小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这个小故事。
他说,一个商人把他的儿子派往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那里去讨教幸福的秘密,少年在沙漠里走了40天,终于来到一座位于高山顶上的美丽城堡,那里住着他要寻找的智者。
顺便说一下,40天,是基督教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基督教里的那些先知,无论是摩西还是耶稣,他们精神上的重生、心灵的转换都是经过了40天痛苦的历程。有一本书叫《标竿人生》,也分为40章,基督教认为人的心智的转换,需要40天的时间。
故事中的这个小男孩,走进了一个大厅,他并没有遇见那位智者,相反他看到这里热闹非凡,商人们进进出出,每个角落都有人在进行交谈,还有乐队在演奏乐器,还有一张桌子上摆满了美味佳肴。智者正在接待这些商人,所以这个少年一定要等上两个小时,才能轮到他。
智者认真听了少年的来访原因,此刻他没有时间向这位少年讲解幸福的意义,他建议这个少年在这个宫殿里转上一圈,两个小时之后再回来找他,同时智者把他拉过来,对他说,我要求你还办一件事情,你手里还要拿一个汤勺,里面滴进了两滴油,当你走路的时候,就要拿好这个汤勺,不要让这个油洒出来。
少年谨遵智者的吩咐,眼睛始终盯着小汤勺不放,两个小时之后,他回到了智者面前。智者问他,他说,你看见我餐厅里的波斯壁毯吗;你看到了我的花园吗,那是一个园艺大师花了十年的心血打造出来的;你注意到我的图书馆里美丽的羊皮卷文献了吗?
少年感到非常尴尬,坦率的承认他什么也没看见,因为他唯一北京哪有看白癜风的哪家医院能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ie.com/jzjt/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