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

我国首次发现43亿年前混翅鲎化石,体长


近日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华南地区发现了极为罕见的混翅鲎化石,这一枚化石对于我们现在人类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极为珍惜的混翅鲎

混翅鲎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其外形神似蝎子,身上的附足还长满了长刺,混翅鲎的体长最大可以达到一米多,因此又被研究人员称之为海蝎。

这一发现弥补了我国在混翅鲎在我国的空白,对于我们研究古生物的演变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混翅鲎曾经在志留纪的时候叱咤整个海洋,无论是浅水、淡水、海洋都有这种混翅鲎的分布,研究这种曾经称霸志留纪的生物,对于我们研究志留纪生物和地质的演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相信这一次的发现会为我们揭开更多有关古生物的谜团。

鲎的神奇蓝色血液

那有关于混翅鲎的研究还在继续,相信通过科学的研究能解开更多关于古生物的谜团,这时候我们就将视角放大到鲎这个我们不太了解的种群上。

一想到这种海里的生物,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它到底能不能吃啊,我很遗憾地告诉你,它现在已经作为国家的二级保护动物,禁止捕捞和食用了,而且在它之前未成为保护动物的时候,有人尝试过,它的味道也不是很好吃,而且他的肉还会让人过敏。但是它的价值远远不止这简单的食用价值,它更有极其高的药用价值和生物研究的价值。

救人性命的蓝色血液

鲎的血液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在这近几十年来经常被用于制作检测细菌中病毒性的试剂。别看鲎长得如此奇特,像是外星的物种,看起来十分恐怖,但是它的血液却呈现出梦幻的颜色,身体中流淌着蓝色的血液。这正是因为它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因此才会呈现出如此梦幻的颜色。

那又是什么人发现了鲎的药用价值呢?这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位科学家FrederikBang,他是第1个发现鲎的血液可以用来检测革兰式阴性细菌的内毒素,这是一种会引发肠道性疾病的毒素。在人类还没有发现鲎的血液可用来检测这种毒素的时候,人们通常会用一种较为残忍的活体实验来检测这种毒素。

通过将革兰氏阴性细菌注射到活体兔子的体内,每隔半小时测量兔子的体温是否有升高,如果有升高,那就说明细菌中含有毒素。这种实验不仅比较残忍,而且还费时费力。FrederikBang通过实验,将鲎的血液制作成LAL试剂,并在年正式投入使用。这种试剂,相比较于之前的兔子实验更加的简单高效,只需要将试剂投入到需要检测的样品中,通过观察试剂形态的变化,就可以检测是否含有毒素。

不光是可以检测这种细胞的毒素,它还被广泛运用在人体其他部位的检测,检测人体内部是否被细菌感染,甚至鲎的血液都被运用到了外太空探索之中,被用于检测在进行太空旅行中是否被外来的细菌感染?目前鲎的血液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暂时还没有其他试剂能够替代它的功能。

尽管它如此重要,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能够人工养殖他们,只能通过捕捞野生的鲎来进行提取。在我国鲎甚至被当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那些被采集血液制成试剂的鲎,虽然会被重新放归大自然,但是他们取血的方式是将试管插入心脏来进行取血,许多鲎即便放归了海洋也死亡了,这也导致鲎的数量现在急剧减少。

同样的开发鲎血液的替代物的难度也是极大的,鲎的血液之所以可以用于检测细菌毒素的用途,正是得益于它体内不同于人类和其他物种一样的免疫机制,想要分解它的基因进行研究,就必须要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操作,而在实验室的环境中鲎的血液极易凝固,要保持它在一个无菌环境且不会凝固的环境下进行操作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因此也导致了其替代试剂的研究进度被不断放缓。

古生物研究

除了它宝贵的药用价值,鲎作为在地球上生活了上亿年的物种,也有极高的古生物学研究价值。鲎的祖先诞生于4亿年前的,我们现在看到的鲎属于剑尾目,它从4亿年的演化过程中,外形并没有发生什么显著变化,但这次在化石中发现的混翅鲎则属于板足鲎,是怎样的演化过程中,让同为鲎类的两种生物走向了不同的结局呢?

混翅鲎的体型更像是蝎子,他是依靠游泳足来进行推进前行的,而不是像虾一样通过腹部卷曲进行移动,这也是它的劣势之一。

通过对已经发掘的化石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一窥它们之所以走向灭绝的原因。强而有力的前臂是他们主要的捕猎工具,但如何将前臂捕获的猎物放到腹部的口腔之中,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而同样庞大的体型,也导致他们的行动缓慢,捕猎效率和进食效率都十分低下,也导致了他们逐渐被其他鱼类和物种不断驱赶直至消失的原因。

这次发现的混翅鲎化石,正好可以弥补我们在这方面的空白,这次发现的混翅鲎化石是在众多的鱼化石中发现的,通过研究化石年代的分布以及周围鱼类化石的种类分布,可以让我们对于这一个物种以及所处年代、生物的演变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因此我们说这次化石的发现意义重大。

这次混翅鲎的化石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于鲎这个种群的了解,对于我们进一步一窥这颗古老星球的历史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同时我们也要保护现在还生活在地球上这些鲎类,不要因为人类的需要,以及一时贪念让一个生存演化了4亿年种群走向灭绝,这也是我们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ie.com/jzmj/1164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