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经典第44期)
文/小碗
一
今天我们将首先对唐僧的信心进行分析,我们看一看,唐僧对取经行动有信心吗?
在一般的读者心中,特别是对于《西游记》电视剧观众来说,要说唐僧无能,大家相信,但是要说唐僧对取经任务的信心不足,恐怕打死他们,他们也不会相信。但是,如果我们认真读了原著之后,就会发现,作为取经团队领队的唐僧,他对于取经任务的完成,信心严重不足:
第一,唐僧对取经前途充满了迷茫。第十二回,唐僧自告奋勇要替李世民到西天取经,并且在佛前拈香,发下毒誓,“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得到了太宗皇帝的高度赞扬,“唐王甚喜,即命回銮,待选良利日辰,发牒出行”,还与他结为异姓兄弟,称之为“御弟”,在他出发取经那天,又亲口御封“三藏”法号,真是对他恩宠倍至。唐僧仅是一个会念经的僧人,至此根本没有一点功劳,可是为什么李世民要这样做?即使唐僧所要取的大乘佛经,能够确保太宗皇帝“江山永固”,不过不是还没有取到经吗?况且大乘佛经的效果如何,也还没有得到验证!常言道,无功不受禄,论功才能行赏,在现在唐僧一点成绩都没有的情况下,就给他如此莫大的荣誉,也十分不合常理。
一般情况来说,此时,封他一个钦差,赐予通关文牒,备足行路盘缠,就足够了,等他取经回来,验证了大乘佛经的效果,再封赏不迟。但是李世民就这样封赏了,作为一代圣君的太宗皇帝,尽管他从唐僧的毒誓中看到了唐僧取经的决心,不过他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了唐僧的了迷茫,害怕唐僧在取经行动中退却,只好用荣誉来稳固唐僧动摇的信心。别人都看出来的事情,唐僧自然有行为表现,第十二回中,他回到洪福寺后,徒弟认为“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唐僧认可徒弟的话,只能自我感叹“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对取经前途的迷茫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唐僧对取经困难估计得过大。尽管唐僧对取经困难有了预先估计,并在第十三回中,在与法门寺的僧人们谈论此事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预案,即“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不过对于这个预案,估计他自己也无法说服自己,所以,后来他在面对困难时,总是心神不宁,将每一个困难都估计过大,大到可以断送取经行动的地步。
三
第十三回,他刚法门寺后,就是两个“死”,一是特处士、熊山君、寅将军吃他的随从时,就“把一个长老,几乎唬死”;二是独自一人拉马行走,路途艰难,“苦得个法师衬身无地,真个有万分凄楚,已自分必死”,此时,他已认定困难大到让他必死的地步。后来,一路走来,徒弟被逐渐收入门下,但是唐僧对于困难的害怕程度,并没有因高徒的加入降低多少,第十五回,小白龙吃掉他的坐骑,他不放悟空去找马,害怕小白龙“暗地里撺将出来,却不又连我都害了?”第二十回,路过黄风岭,一阵风过,“三藏在马上心惊道:‘悟空,风起了!’”
第三十二回,到了平顶山,看到一山挡路,就要求“徒弟们仔细,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挡。”第四十回,来到钻号山,见到山高,急叫悟空,“需要仔细堤防,恐一时又有邪物来侵我也。”等等,再后来,金兜山怕山高,狮驼岭要绕路,到南山惊风雾,即使到了天竺国,在布金禅寺之前的山前,仍然悚惧道:“徒弟,那前面山岭峻峭,是必小心!”唐僧是走了一路,担心了一路,总觉得取经困难太大,取经可能无法成功。
四
第三,唐僧对徒弟的能力表示怀疑。虽然说前途渺茫、困难重重,但是也在观音的帮助下,唐僧得了三位本领高强的弟子,按照常理来说,唐僧的信心要有所提升,不敢说信心满满,至少也应该信心倍增,不过,唐僧的信心并没有增加多少,上文提到,唐僧还是害怕,多次惊恐,还不时提到死不死的问题。为什么在有高徒的情况下,唐僧的信心还没大幅度增加?笔者认为,主要是徒弟们的表现,并没让唐僧满意,唐僧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
一是徒弟主动招惹事非,给取经行动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在这方面,悟空表现出了惊人的惹事功能,让唐僧头痛不已,第十六回,观音院里,不听唐僧劝阻,显摆袈裟,导致袈裟被盗,第二十四回,五庄观内,偷吃人参果,还推倒果树,被阻数日,第五十六回,不听唐僧预先劝告,出手打死强盗,虽然事出有因,但也是伤生害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是徒弟的本领表现不佳。如果徒弟们只是招惹事非,也就罢了,那就本领强点,来魔降魔,见妖降妖,这也能让唐僧的心放宽些,但是这些人的表现也不尽人意,第十五回,即使一只小白龙,钻进水里,就让悟空无计可施,第十九回,八戒也让悟空头痛不已,第四十回,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差点烧死悟空,第五十五回,蝎子精想蜇谁,就蜇谁,悟空和八戒共同中招,等等如此,可以说,在西天路上,绝大部分妖怪都是别人除掉的,仅靠徒弟自身能力基本是搞不定的,这样的表现,怎么能让唐僧满意?另外,徒弟们之间的勾心斗角,也让唐僧看厌了,心烦了,这到以后再说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ie.com/jzmj/12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