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子衫黑框眼镜的程序猿普通到走在大街上你都不会转过头去多看他两眼,可那一句“我是凭自己的本事单的身”一夜间让他成了网络爆款段子手,微博粉丝数一夜间从几十人刷刷上涨到几万。他就是《脱口秀大会》的韦若琛。
他给《脱口秀大会》开了一个好头,李诞的评价是“他是这个破节目第一期唯一的亮点”——他也给我国脱口秀创造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此前我国脱口秀的历史上没人用黑客、IT的算法来写梗。
然而破节目确实就是破节目。《脱口秀大会》不仅没有帮助“脱口秀”完成出圈,甚至更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拧巴的撕裂。
以豆瓣评价为例,一方面你可以在各大影视评论区里看到“脱口秀粉丝”们对这档节目的表扬。不少人相信这种更加硬核的脱口秀比赛,显然比更注重流量造势的《吐槽大会》更有干货、更有看点。
但另一方面,样本基数更大的豆瓣评分,却实打实地给《脱口秀大会》第一季得分仅仅打出了6.9分,不仅远远落后于《今晚80后脱口秀》,甚至不如流量综艺《奔跑吧,兄弟》第一季的7.1分。
简单来说,对于绝大部分普通观众而言,人们对于这种形式是不买账的。
所以当这个低配版《吐槽大会》正式回归,尤其是李诞在《奇葩说》、《野生厨房》、《向往的生活》成功出圈之后,《脱口秀大会》第二季没有进行过多的推广营销,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夹杂着各种质疑的话题节目:
作为舶来品,脱口秀还在不断适应中国的本土文化。“现在它还没有长成一棵大苗,经不起风浪。”张绍刚曾这样评价脱口秀在我国的现状,而《吐槽大会》和《脱口秀大会》的肩上有着让这颗种子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的责任。
随着《吐槽大会》口碑逐年下降,逐渐沦为“洗白大会”,节目本身对脱口秀文化的发散传播意义越来越小,《脱口秀大会2》能否接过衣钵助力脱口秀这类小众文化破圈,并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呢?
就首期热度和口碑而言,这一切还是个未知数。
《脱口秀大会2》有让人感觉被雷炸掉吗?有点尬
「过去一年,我是存在感有点高是吧?出现在各大综艺节目,热搜上,电梯广告里,还有什么深夜的酒吧。」「很多人先是喜欢我,然后讨厌我。也有很多人是先讨厌我,然后觉得自己很有远见。」
伴随着李诞拉低身态的自嘲,实现了对还没有燥起来的舞台场域氛围的解构,更是让《脱口秀大会2》首期的关键词「存在感」呼之欲出。
围绕着「存在感」的内容主题,脱口秀选手们也从完全不同的侧面切入,并运用自己擅长的梗进一步的炸掉这个场子。思文从女性的存在感在于经济独立这一视角出发,将她犀利的观点和超搞笑的梗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两行独立的泪水」不禁让人笑出鹅叫。身为脱口秀演员中最帅的健身教练,ROCK则是在脱口秀中融入了大量的表演来讽刺大量摆拍和形式主义,极具现实意义。
不难看出这届脱口秀选手的表演正在脱离“为了好笑而创作”,而是通过融入自身特色的表达方式对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议题进行脱口秀式的诠释。对日常碎片化生活的挖掘,将能引发观众共鸣从而反哺脱口秀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感」。
除了确保每期节目围绕一个新的可直击生活痛点的热点话题展开外,《脱口秀大会2》还在一个更规整的竞技模式下拉开了帷幕,一改第一季由李诞和池子作为队长分别带队PK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先由所有的脱口秀演员进行开放麦自评,自评中票数高的7位才能在节目中进行表演。
赛制上,这一季采用双线标准对7位登台演员的表现进行判定,即每位演员表演结束后有现场观众进行投票,最终票数转换为积分从而进行排行。由李诞、于谦、吴昕组成的领笑团嘉宾也将分别进行点评并可通过“爆梗”拍打器评选出当期的「爆梗王」。
不难看出节目组已然从仿照欧美脱口秀设立两队竞演、多人对战的节目形式,转而采用一个新的方式来树立产业权威,即建立「中国脱口秀演员排行榜」。这背后亦不乏笑果文化的野心——进一步确立在脱口秀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并在完善行业规范的同时向大众“破圈层式”输出脱口秀文化。
三位领笑员的搭配擦出了别样的火花,看似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三个人却做到了互补兼容并与有着「怪、高、低」三种不同层次笑点的观众一一对应,更进一步的丰富了节目风格的同时,领笑员们基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也便于不同层次笑点的观众get到梗以及了解这背后的脱口秀文化。
插科打诨间就能逗的观众哈哈大笑的蛋总自是不用多说,超出预期的是另外两位领笑员。当观众未能接住梗导致现场有些绷不住的时候,捧场王吴昕属性中自带的“慢半拍”反而缓和了气氛。
当观众模模糊糊还未get到笑点的时候,笑点高的于谦老师往往能道破玄机并以专业的角度指点出不足之处。对思文表演一针见血的点评甚至让人以为他大抵是位被优秀的相声业务水平耽误的脱口秀大师……
针对话题热度、节目形式、单维视角等进行「微创新」的背后是《脱口秀大会》求变的心。但很可惜,就首播热度和口碑来说效果却是不佳,首期整体节目的呈现没有迈过观众心理预期的坎导致买账的观众并不多。
这或许是由于建国偷懒用谐音梗开了一个坏头,给人一种不认真的感觉,又或许是因为“暴躁”卡姆表演节奏过快导致观众很多梗没接住并与下面出场的梁海源形成强烈反差导致观众不适。
但观众“挑刺”的点大多还是在于李诞和池子不再上场以及怼人的张绍刚“无故”缺席,而这背后其实折射出来的是整个脱口秀行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
脱口秀出圈还要多久?
近年来通过圈层综艺爆发巨大能量,搭建桥梁助力小众文化从“地下”走到“地上”已经成为一种风向标。前有《中国有嘻哈》带动嘻哈文化破圈,后有《吐槽大会》《奇葩说》《这!就是街舞》《乐队的夏天》打破吐槽文化、辩论文化、街舞文化、摇滚文化等亚文化的观赏壁垒。
随着网综的兴起,亚文化这种范式进一步走进了大众的视线。在流量明星、粉丝文化等载体的发酵和Z世代多元化需求的共同推动下,亚文化圈层综艺很快便登上了流量中心舞台,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全民热。出圈综艺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不但反哺人们对亚文化的认知,还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
资本入驻热潮也随之而来,《吐槽大会》第一季刚播出完,出品方笑果文化连获两轮融资,4月发生的A轮融资金额达1.2亿,由华人文化领投,王思聪的普思资本、南山资本、游素资本等跟投;5月发生的A+轮融资金额近亿元,由天图投资领投,华人文化、南山资本、游素资本等跟投。两轮融资后,笑果文化的市场估值达到12亿,较之前翻了10倍。
随着《吐槽大会》的热播,在年脱口秀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据艺恩智库数据显示,截至年9月13日的数据,上线的部季播网络综艺中脱口秀节目有39部,占比达34%,斩获流量95亿。脱口秀节目不仅成为重要的类型节目,更成为流量大户。
而后脱口秀节目仍然在野蛮生长着,各平台在脱口秀节目上持续发力。优酷推出了高晓松的《晓说》,马未都的《观复嘟嘟3》,窦文涛的《圆桌派》以及《暴走大事件》;爱奇艺的重心在其“老王牌”节目《奇葩说》第五季;腾讯则是趁热打铁推出《吐槽大会2》……就连相声起家的郭德纲都忍不住入局分一杯羹推出了《一郭汇》。
但资本的热逐和平台的布局并没有带给行业良好的发展状态,单部圈层综艺带来的红利很快消失殆尽。
这直观的反映在而后推出综艺的口碑和热度上,撑起了脱口秀半边天的《吐槽大会》每季口碑都在下降,市场推出的大多脱口秀综艺更是质量低下,就连资本涌入的热潮也到了强弩之末,年3月30日,游族网络发布的一纸公告揭示了笑果文化估值缩水近半的现状。
与资本的退潮相比,脱口秀行业商业模式仍待商榷才是更令人头大的问题。
现在回过头看当年脱口秀产业的爆发更像是海市蜃楼般的幻象,一切都只是不具备生命力的泡沫而已。
时隔两年后,“喜剧之王”笑果文化完成新一轮的融资,有媒体称笑果文化的估值已达30亿元。但李诞开场白中的一句“去年一年大家对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ie.com/jzwh/5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