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

研图middot摄影师系列柬埔寨


《研图》栏目的初衷,是通过多元的图片寻获不寻常的认识和思考。在此过程中,我们常需通过摄影师的作品观察历史遗留的物与景。摄影者是今古之间的重要媒介,他们是回眸过往的“今人”代表之一。“研图·摄影师系列”将从摄影者本人的视角和更贴近观者的角度出发,展现今人的体悟与思考。

提起吴哥窟,很多人都是从电影《古墓丽影》认识了这处古老的世界文化遗产,繁茂雨林、高棉微笑,为它遮上了神秘的面纱。而今天的两位作者怀揣着对吴哥窟修复理念的浓厚兴趣,踏上了一场“学术女的文艺之旅”。

在此也向大家介绍,一场面向高校学生征集吴哥文创设计的大赛正在征稿,欢迎大家积极投稿,使古迹焕发活力,此番就先伴随本篇《研图》一起走近吴哥文化。(详情请见文末链接)

本期作者

杨佳帆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考古与文化遗产专业背景/自由行资深爱好者

来自上海,95后地球土著,“行万里路”忠实教徒。曾经自驾探访无人古村落,和民宿老板打牌,参加地方狂欢节庆,住文保单位……喜欢把旅行变成一场冒险,不断探索未知。

李芃芃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建筑考古与文化遗产专业背景/摄影、旅游、美食爱好者

高考后阴差阳错闯入文化遗产领域,起初秉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谁知竟“将错就错”地爱上遗产并坚守其中。

表面是个沉默寡言的宅女,内心是个永远停不下脚步的“脱兔”。大学期间曾探访美、韩、新等国,及国内津、冀、鲁、豫、晋、陕、黑、蒙、江、浙、沪、赣、川、渝、云、港等地的遗产地。以尝遍各地美食、获取物质食粮为首要目标,旅途中通过相机、日记、手绘等记录方式对遗产地进行记录,从而顺便获取精神食粮。

记得在《传统建筑概预算》的课间,刘全义老师曾提及他的儿子在柬埔寨参与修缮吴哥窟时的趣闻。对故事的记忆虽已模糊,但那时在脑海中浮现的辉煌文明与未知国度,像是在水杯里落下的一滴墨汁,好奇与期待随之无限扩散。

我们由此开始计划了一场毕业旅行,而这趟旅程终于在毕业半年后随MU次航班起航,前往中国古籍中的“真腊”故地之所在——柬埔寨。

01.18

金边

飞机在日落时分抵达柬埔寨。我们在首都金边停留了两天,希望能在前往游客众多的吴哥窟前,体会到当地风俗。

图一人字拖与摩托——风靡柬埔寨的“标配”。

图二夜晚的金边

01.19

尽管因听闻“飞车党”而心惊胆战,我们还是怀着紧张和新奇步行前往监狱博物馆。那里曾是S-21集中营(第21号安全监狱)。

图三S21集中营——S21集中营所在的建筑原是一所高中,年被柬埔寨共产党(红色高棉)改造成了恐怖监狱和集体处决中心,并被重新命名为“第21号安全监狱”。里面现有的展览以“红色高棉大屠杀”为主题,遗憾的是建筑内部不允许拍照。我们在路上与司机小哥闲聊,谈及“红色高棉”,他说这是很多柬埔寨人不愿意提及的过去。有意思的是,对于这样一种社会氛围,《柬埔寨的诅咒》(Cambodia’sCurse)一书则把它归结为柬埔寨人陷入了一种自己不愿走出,并希望以此博得援助的PTSD。

对外国人而言,金边大皇宫则更为著名。平日,除来访的外国游客外,这里也有很多专程前来朝拜的柬埔寨国民。

图四金边大皇宫——金边大皇宫主体建造于-年,属于典型的高棉式建筑。内部建筑多用黄、白两色装饰,黄色代表佛教,白色代表婆罗门教。这里曾是皇室居住、接见外宾、举行重大仪式的场所。皇宫主要建筑的顶部都有高耸的尖塔,屋顶正脊两端高高翘起,展现着那个时代的繁华,给人一种庄严、不可侵犯的神圣感。在一周多的旅程里,我们曾与许多柬埔寨人闲聊,发现他们最尊敬就是已故的西哈努克亲王,酒店前台也高挂亲王一家的肖像。但问及原因时,他们往往支支吾吾。或许对于皇室的尊敬已随历史融入他们自身,说不清楚个中缘由。

S21集中营和金边大皇宫,前者是柬埔寨人不愿提及的过去,后者是柬埔寨人尊重的现在,二者强烈的反差令人印象深刻。

图五常见的柬埔寨夜市小吃——今日的柬埔寨已和《真腊风土记》所载的“亦不识合酱,为无麦与豆故也”大为不同。

01.21

暹粒

暹粒的文化遗产不仅展示出当地的历史文化,也反映出当代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不同修复观念。

图六巴戎寺——巴戎寺坐落在吴哥通王城的中心点,是一座佛教寺庙,在阇耶跋摩七世晚年时期修建。寺内浅浮雕全长达1.2公里,刻画了多个形象。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一层外墙上的雕刻,展现出有关12世纪柬埔寨日常生活的逼真场景。(日本修复,原物归位法及解体式修复)

图七巴戎寺浮雕局部

图八巴方寺——巴方寺在11世纪初建造,是一座呈金字塔形的须弥山寺,共有5层台基,在第1、3、5层台基上分别有一个建有塔楼的封闭式回廊。第5层台基上有一座高约50米的被巨大铜皮包裹着的石塔。据《真腊风土记校注》([元]周达观著,夏鼐校注),“金塔之北可一里许,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髙,望之郁然。其下亦有石屋数十间。”(法国修复,原物归位法)

图九托玛侬神庙——建于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苏耶跋摩二世统治时期,是一座印度教寺庙,供奉湿婆神和毗湿奴神。与位于其南侧不远处的周萨神庙属同一时期建筑,二者的布局和结构相同。

图一〇托玛侬神庙修复前(左)后(右)(引自LouisMalleret《吴哥古迹修复及其问题》(LaRestaurationdesMonumentsd’AngkoretsesProblemes),年)

图一一周萨神庙

图一二周萨神庙局部——与我们同行的导游对周萨神庙的修复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添加部分与原物形成了鲜明的“可识别性”;修复中添加的部分一则不起结构性作用,二则没有细节雕刻。

图一三暹粒最常见的tutu车——一天下来保证能让坐的人灰头土脸。

01.22

图一四晨曦——为了看小吴哥的日出而四点半起床,在渴望晨曦这一点上,各国游客达成了共识。

吴哥窟与其他寺庙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坐西朝东,而是坐东朝西。由于西方有象征死亡的含义,因此有学者推断它最早可能是作为一座坟墓而存在,寺内以神话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浅浮雕或许正有助于说明这一点。如今,人们普遍认为吴哥窟既是一座寺庙,也是苏耶跋摩二世(12世纪上半叶在位)的陵墓。

图一五吴哥窟中心寺庙的外围(东侧)——吴哥窟中心寺庙的外围有一组米长的浅浮雕,其中大部分在12世纪完成。16世纪时,人们在空余的嵌板上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其中最宏大,最能体现吴哥文明的浮雕图像即是“搅动乳海”(SamudraManthan):天神为永葆青春而在毗湿奴神的主张下与阿修罗(魔族)合作,共同搅动乳海以获取“不死甘露”,其他神明也参与其中,而最终,天神在毗湿奴神的帮助下夺得甘露。

图一六圣剑寺局部——该寺建于12世纪,在年至年曾被修缮过。近年,世界寺庙基金会(WMF)也正在对其进行修缮。

图一七圣剑寺局部——吴哥窟中多见的参天大树,据导游说为大丝葵。建筑与树木根部纠缠在一起,选择除去或保留都会对建筑会造成负面影响,如何处理它们是修复中的难点。

图一八龙蟠水池——龙蟠水池(NeakPean)是建造在圣剑寺人工湖湖心岛上的一座佛教寺庙。建于12世纪末阇耶跋摩七世统治时期。它的名字源自寺庙底层四周的蛇神(Nāga,那伽)雕塑,“neak”即是梵语naga的高棉语形式。(法国,原物归位法修复)

图一九蛇神那伽——蛇神是印度教等多个宗教中的神明,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柬埔寨,多头蛇通常被认为是守护神,此处出现在建筑四角。

图二〇龙蟠水池东南方向湖面——龙蟠水池向东不远处的一大片湖水中有许多水牛。水池四面的水渠在设计时分别与主四方的某种动物对应,原本与“东”对应的动物恰巧是牛。然而实际上用以装饰东侧水渠的却是人头像。

图二一在皇家浴池洗澡的小姑娘。——柬埔寨地处热带,只有湿热和干热之分,在水池洗澡是柬埔寨文化的一部分。据《真腊风土记校注》,当地“地苦炎热,每日非数次澡洗则不可过。入夜亦不免一二次,初无浴室盂桶之类,但每家须有一池;否则亦两三家合一池。不分男女,皆裸体入池,惟父母尊年者在池,则子女卑幼不敢入。或卑幼先在池,则尊年者亦须回避之。如行辈则无拘也,但以左手遮其牝门入水而已。”

图二二东梅奔——10世纪末,罗真陀罗跋摩二世主持兴建东梅奔,现在能看到外墙上有许多小洞,与当时用来固定石膏所使用的技术有关,但由于效果不佳,后来兴建比粒寺时就不再使用该技法了。

图二三比粒寺——比粒寺与东梅奔的建造时间相近,形制也十分相似,有两层围墙,内有类似寺庙山的3层阶梯平台,顶层平台上有5座如梅花状排列的塔庙。塔庙多半以砖为建材,外墙敷上石膏,之后加以雕饰。(意大利修复)

图二四豆蔻寺——年法国人重修豆蔻寺,墙面上大量标示着CA字样(ConservationAngkor缩写)的砖都是在重建时烧制的。(法国修复重建)

图二五浮现在草木中的雕像

01.23

偶然得知,今日的司机小哥曾于15岁时在寺庙出家三个月。小哥说,僧人们晚上并不睡觉,会进行冥想。他因为没有晚饭吃,没法和女孩子相处,太苦了而放弃了他的修行,看来他尘缘未了。有趣的是,他的中文名叫做楚留香。

图二六女王宫——始建于公元年,在吴哥王朝阇耶跋摩五世统治时期建成。女王宫是一座供奉湿婆神的印度教寺庙,三座塔殿正中一座供奉的就是湿婆神。

图二七崩密列——崩密列(BengMealea)的意思是“荷花池”,在12世纪由苏利耶跋摩二世兴建,是一座小吴哥式的寺庙。它位于吴哥时期一条老路的中心,这条路连接着吴哥王城和位于柏威夏省的圣剑寺。(未经修复)

图二八崩密列局部——古墓丽影的取景地。

01.24

难以想象的是,吴哥窟国家博物馆竟与免税店比邻,其中展览的内容确实不辜负这一黄金地段。前六个展厅按时间顺序介绍吴哥窟的建造历史,后两个展厅则以石刻和服饰为主题,介绍高棉文字和吴哥窟雕像的服饰分期,建议对吴哥窟没有前期了解的同学们在游览遗址前参观展览,可以更有目标和针对性地看雕刻和建筑。唯一遗憾的是展厅内禁止拍照。

图二九吴哥酒店区旁的酒吧街——暹粒与金边不同,治安较好,似乎是一块柬埔寨内部的旅游的“飞地”,街上西方面孔的数量会多于本地人。白天在吴哥窟向你问路的人可能会在晚上又与你出现在同一条pubstreet。

01.25

图三〇小吴哥屋顶上的猴儿

在机场等候的一整个下午,购买了一本《柬埔寨的诅咒》,书中说的是对柬埔寨近代发展的疑惑:与柬埔寨同受战乱之苦并同期开始发展的越南已经腾飞,多处世界文化遗产,如美山塔寺等,能够依靠国内人力物力进行修复;而经过25年的发展,曾有过璀璨文明的柬埔寨还在接受几十亿的外来援助,文盲率达25%,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也成为展示多国修复理念的实践田。

当然,我们很乐意能看到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吴哥窟的未来植根于柬埔寨的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非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在没有战争或工程等人为破坏因素的情况下,它们依旧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外在影响。吴哥窟的保护需要长期追踪,而当国际援助退场,它的未来仍任重道远。

附注

文中提到的不少遗迹都在由不同国家的相关工作队帮助保护与修复。如日本参与修复的巴戎寺,法国参与修复的巴方寺和中国参与修复的周萨神庙。

在日本的修复观念中,较有特色的是其可持续的观点,如日本工作队提出:修复吴哥地区的水利系统遗存,恢复其原有功能,与现有地域景观一起组成吴哥古迹的重要环境背景并进行保护;活化古迹,使其再次成为承载宗教活动或庆典活动的场所。此外,他们的保护工程体系也尤为规范。

20世纪60年代EFEO(法国远东学院)对托玛侬神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当时的修复采用综合的原物归位法:首先研究石材破坏机制,分析石材破坏的过程;同时,在吴哥时代的采石场及古迹本身进行石材采样与测试;最后采用不同的化学试剂以达到保护及增强石块性能的目的。

年,中国政府保护吴哥古迹周萨神庙修复项目正式启动,CSA(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中国工作队,年更名为CCSA中国-柬埔寨政府吴哥古迹保护工作队)对周萨神庙提出了“抢险加固、遗址保护、重点修复”的维修方案。

由中沅慈善基金会主办的“中沅杯·吴哥文化高校学生创意设计大赛”现已开始(点击查看大赛启事),获奖作品将择优投入生产并亮相柬埔寨吴哥遗迹景区,欢迎大家走进吴哥文化,一同为久远的遗迹带来新的生机。

留言互动

你所了解的吴哥窟是什么样的?

《研图》往期悦读

研图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研图

忽复九月九

研图

将与买人看——唐宋遗物中的商业“广告”

研图

玉见良渚——良渚的玉器及其纹饰

研图

一眼千年,回眸宋代

研图

能不忆江南——探访五千年前的渚上家乡

研图

国际古迹遗址日特稿:有人等待的地方才是家园——文化遗产的景与人

研图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X射线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研图

鸟兽来仪,执礼尊彝——青铜器中的动物世界

研图·摄影师系列

回眸千年——从北京到“史国”的四十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ie.com/jzwh/532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