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

蛊究竟是什么历朝历代为什么都要严惩养


自古以来,“蛊”就是因其神秘莫测的未知面目,留下了很多民间故事,而这些传奇的故事又给它带来更多的神秘色彩,让新时代的人们说起“蛊”来,依然是谈之色变、讳莫如深。

比如流传甚广的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就提到了一种天下奇毒-金蚕蛊。传说苗疆的女子为了情郎不会背叛自己,会给对方偷偷喂下金蚕蛊,一旦对方破了誓言,就会蛊虫发作,受尽世间最难当的苦楚而死。

“蛊”,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追根溯源、探寻一二!

蛊的起源

蛊,声同谷,可见最早的出处和粮食有关。目前出土的甲骨文中,关于蛊字的描述,就是一个锅状的器皿中,有2条虫子的悬空,所以蛊最早很可能来自先民对储存的粮食中生出的蛀虫的记录。

但是由于那时人们的愚昧无知,无法解释凭空而来的虫子,所以那时掌握部落话语权的巫师,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就凭空创造了很多神秘的故事,然后口口相传,成为后世无数传说的源头。

战国时期的《尔雅》中写道,康为之蛊,意思就是米糠中生出的谷虫。《左传》中也记录道,“谷之飞,亦为蛊”,意思也是稻谷放久了,里面就会飞出小虫来。

后来随着文化的发展,“蛊”也被人们引申和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到了东汉时期,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里,对蛊的解释已经变成了“腹中虫也”,蛊,变成了一种害虫了。

而在明朝李时珍的笔下,“取百虫入瓮中,经年开之,必有一虫尽食诸虫,即此名为蛊”,则让蛊变得更加神秘起来。

蛊的传说

民间传说里,蛊的种类很多,有些蛊名字听起来就很吓人,比如蛇蛊、螭蛊、疳蛊、肿蛊、三尸蛊、金蚕蛊等等。

这些蛊,往往会让人不知不觉中招,不仅死状极为凄惨,而且通常无药可救,所以让人们避之不及,谈“蛊”色变。

比如在各种神怪小说中出场率极高的“蛇蛊”,一旦中蛊,不出三十日,中招者必死。

蛇蛊刚发作时,整个人会有吐泻、肚胀、面红等状;等到中期,中蛊者的面上就会长达二三寸蛊虫在肉下翻转,性状可怖;到了后期,则蛊虫入脑撕咬,让人疼痛而亡,尸体上还会有蛊蛇破体而出,端的是恐怖之极。

养蛊亦有很多秘法,多在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中流传,例如壮族的养蛊过程就很有讲究。

养蛊人会在五月端午这一天,深入山林,搜寻毒蛇、蜈蚣、蛤蟆、蝎子、马蜂等各种毒物,接着将它们放入一个陶罐中彼此厮杀,活到最后的毒物是蛇则为蛇蛊。

然后养蛊人把蛇闷死、晒干,随后和毒菌、曼陀罗花等植物及自己的头发,研成粉末,制成蛊粉。紧接着,这些蛊粉被放到大碗中,放在养蛊人的床头,每个月初九的晚上,养蛊人会焚香祷告,默念咒语,历时几年,最后制成让人闻风丧胆的蛇蛊。

一般来说,养蛊大多是为了谋财。比如养蛊人会把蛊投放到有钱人的家中,待到该人家有人犯病且医治无效,四处求医时,养蛊人就会安排人上门索要财物,得手会方才给解药。如果不从,则中蛊者不免落了个家破人亡的局面。

蛊的历史

因为蛊毒对人的危害很大,且由于其神秘莫测的能力,在民间拥有广泛的影响力,所以历代都有相关的刑罚打击养蛊者,其中尤其汉代为最,主要就是汉武时期的“巫蛊之祸”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

汉武帝晚年,和秦始皇一样,开始迷恋方术,谋求长生不老。上有所好,下有所应,一时之间,各种方士、神巫汇聚长安,各种旁门左道、奇幻异术迷惑世人,尤其以木偶祝厌之术最为流行。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孙贺逮捕了声名显赫一时的侠客朱世安。后者不干就范,直接告发丞相之子公孙敬以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大不敬,经查据为属实,随之皇帝大怒,丞相一家被族灭,并牵连卫皇后一族前后越万余人被杀,一时京城震动。

当时的后宫之主卫皇后已经年老色衰,且由于丞相公孙贺受到不小的牵连,所以深居宫内,不问世事。宫中的其它嫔妃,为了争宠,在宫中大肆采用巫术,并互相揭发对方诅咒皇帝早死,大逆不道,惹得武帝大怒,派出使者大肆清查巫蛊案件。

当时主持查案的人叫江充,曾经和太子刘据有恩怨,且武帝年事已高随时可能驾崩,故而害怕太子上位后对他进行清算,所以和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一起合谋,定下诬陷太子的诡计。

他们先是散布发现宫中还有“蛊气”,因为导致皇帝的病一直不好,惹得皇帝愤怒不已,得到了皇帝授予的命令后,从而让江充等人进入后宫大肆搜捕,从嫔妃一直查到皇后和太子宫中,让他们有了栽赃陷害的机会。

太子知道江充的阴谋后,知道两人已无法和解,故而通过矫旨的手段捕杀了江充,然后召集兵马准备发兵甘泉宫迎回武帝,结果和丞相召集的军队在长安混战起来,是夜,长安大火,死伤数万。

后来太子兵败自杀,武帝查清事件始末后,又大肆诛杀涉案人员,牵连甚广,整个事件跌宕近一年,四十余万人涉案,众多高层株连,帝国上层权力几乎为之一空,故而被称为“巫蛊之祸”。

汉朝之后的历朝历代,吸取了武帝的教训,开始对民间的巫蛊风气严密监控,大力打击,从而有效地维持了社会的稳定性。

比如唐律中就规定,造畜蛊毒(谓造合成蛊,堪以害人者)及教令者,绞。就是说一定被发现有亲自或教唆他人制作蛊毒谋害性命者,发现后直接处以绞刑。

到了明清时,也有相关的条律。比如“造畜者,不问已未杀人,财产入官,及同居家口,虽不知情,并流二千里安置。”养蛊者不仅会被没收财产,还会被全家流放。

当然了,所谓的蛊,其实很可能是因为寄生虫或者各种病菌引起的疾病,只是以前的科学不发达,所以将人们的思维导向了迷信。

今天的人们要学会认识,不要轻易相信那些民间偏方和怪谈,医院就诊,才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ie.com/jzfz/1230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