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企业家们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恐怕是,房地产一业繁荣,万业枯。实体经济日子太难过了!
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有房地产野蛮生长的“罪恶”,但更根本的是,这些年来中国生产力水平急剧拉升,中国早已经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转型。
而我们大部分企业却没能洞悉这一点,经营者脑袋里还是满满的“短缺经济思维”。
为什么这么说?
这是我们最近仔细研究16个成功案例的答案。他们中间,有的由弱转强,有的逆袭洋品牌,有的后来居上发展成为行业翘楚……
秘密何在?
一、心疼,四成上市公司一年利润买不到一套房
目前,中国企业总数将近万家,但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也就多家,几乎可以说是万里挑一。可以说是,A股上市公司是中国最精华的一部分企业。
但这几年,却有一个尴尬的事实:前年上市企业年报发布后发现,40%的企业全年净利润不到万。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万,连套像样的房可能都买不到,比如,北京西城区学区房就屡屡卖到30万一平。
今年年中,上市公司S*ST前锋为了保壳,卖了北京朝阳区一套房,赚回万,扭亏为盈。
境内上市公司数(数据来源:中经网)
笑过之后是心酸:做企业,做实体经济为什么这么难?!
雷军曾说,站在风口,猪都能飞上天。前一两年刮起“共享单车风”,一时间全国冒出大大小小70多家共享单车运营企业。今天呢?差不多死掉90%。
看似简单的例子,背后其实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残酷现实:当前中国企业进入大竞争时代,在“红海”中厮杀,利润被急剧压薄,最终被拖垮。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数据来源:中经网)
二、惊叹,这16家企业却成功突围
残酷竞争深层根源是什么?是“短缺经济思维”。
可以说,当前企业家的中坚力量,是60后、70后,还有老当益壮的50后。他们生活记忆最深刻的恐怕是短缺,甚至是饥饿。这种潜移默化的意识,带来的经营手段就是,生产,尽可能扩大生产,遇到竞争就降价、降价,薄利多销……
但现实是,中国人创造力很强、中国的生产力太强,改革开放30多年,迅速把中国从“短缺经济”推向了“过剩经济”。
沿用“短缺经济思维”,带来的是行业的灾难:中国制造强企业平均利润率,勉强在2%!即便是华为,年净利润也只有7.1%。还爆出,国内一品牌厂商,生产台电视机,得到的利润不到2块钱。
年创业“阵亡榜”部分上榜企业(来源:创业家i黑马)
出路在何方?
——摆脱同质、低价竞争,走向“蓝海”!
但知易行难。因为,低价竞争虽然残酷,却容易执行,粗暴点说最简单,可以不那么费脑筋。而走向“蓝海”,需要企业经营者具有更高水平的管理艺术,做更深层次的思考。
谁做到了?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案例是:雅迪电动车。
中国电动自行车市场起步不算早,基本到了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做,年开始商品化上市,当年产量5.8万辆,到年产量已超过万辆,15年增长了多倍。我们佩服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他们快速满足中国人消费需求。
问题来了,年受经济放缓等因素影响,当年电动自行车市场第一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3.90%,年再次下降8.28%。
全国电动自行车产量(数据来源:chyxx.北京最好白癜风正规医院北京最有名的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ie.com/jzjt/1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