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

如果放弃现有高考制度,人口大省将更


人口大省在高考上真的就冤枉吗?高分孩子可能还占了便宜,但中等孩子吃亏则是为区域经济背锅。

长期以来,河南、河北等人口大省都流传着北京三百分上清华的说法。这个说法也成为很多人指责现有高考制度不合理的重要论据。当然论证方式也很简单,就是用清北在某省的招生录取比例作为比较。人口大省拿不到京沪这些人口“弱势”直辖市的比例水平,当然是比窦娥还要冤枉,难道不是吗?

一个省的高考录取比例如何确定呢?教育部实际上讳莫如深,从来不说,为什么不说呢。如果稍微有一点统计知识和基本常识思维的人,都能推导出人口大省实际上是被照顾的省份,甚至那些所谓直辖市占便宜也不如人们所说,那么的想当然。先说人口大省最不满意的尖子生,要万分之一不到的比例才能上北大清华,而北京、上海则可以有万分之一以上,甚至更高的比例上到顶尖学校。这部分有两个名额指标可以参考,并分点进行分析:

(1)第一个指标,这两个省历年获得两院院士在自己籍贯省份或者高中毕业省份的人口比例,这个指标可以看十年加总的,也可以看最近五年和最近三年,可以动态的看。道理很简单,两院院士评比是否公平先放在一边,大体上能够体现一个省在自己全部人口中能够培养出院士的基础教育能力和水平,也包括生源的质量。

统计的区间为年到年这60年来当选的两院院士籍贯,其中包括了外籍华裔院士(非华裔的不做统计),双院士的情况只统计一次,从结果上看籍贯为江苏的院士人数高达人,籍贯为浙江的院士人数也高达人,远远超出其他省份,另外广东籍贯的院士也有人,山东的有人,福建的则有人,另外籍贯为湖南和安徽的院士人数也都超过了百人,而这七个省份也均是传统的院士出产大户。

即使只看年新当选的院士,则江苏籍的新院士也高达22人,浙江籍的也有11人,湖南籍的有13人,山东籍的有10人,也远远超出其他省份。江浙的院士比较多,除了目前江浙一带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以外,和江浙地区历来文化传统有关,据统计从唐朝以来,共计产生了位状元,而其中江浙地区就占了位。

(2)第二个指标,就是过去三年、五年考入教育部直属大学的各省孩子的排名,也就是作为产品的各省高考考生的用户满意度调查。去年和一个教授聊天,他是80年代末湖南某县状元,他的观察应该很直观,他去清华某学院看他的亲戚,正好看到奖学金放榜,前十三个都是北京生源,第十四位开始才有外地生源的学生。用这位教授的话来说,堪称震惊。他说很难说湖南现在的考生比他那时候差,但是很多他们湖南人考到北京结婚生子,孩子参加高考用的是北京生源的身份。前十三位奖学金的北京生源,很大可能是因为爸爸妈妈随改开以来高考后在到北京工作而取得的。

北京优秀生源多来自海淀和西城、东城,无非是海淀有两院加上北清,西城是国家部委加上央企这样的人才吸引力格局导致的。这是一个结果导向的现象,不是因为孩子在中关村上辅导班才考上北大清华,甚至出国,而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中关村工作,才在所谓的学区上学。这一点从院士出生地上也可以得到证明:

按照出生地来看的话,则江浙地区的院士人数会有所减少,不过也依然超出其他省份不少。如果仅按照出生地来分析,则出生地为上海和北京的院士则大幅上升,出生地为上海的院士数量超过人甚至不下于浙江,北京也有一百多人,不过其他省份的分布情况变化不大。以所在省份院士动态口比例和各高校近些年排名作为各省入学比例确定的标准,这是很多企业使用的典型KPI绩效考核的方法,没有什么不妥吧。

(3)如果教育部以院士籍贯、出生地,初等教育水平高低位标准,或者以已经排名前二十教育部直属院校入学学生成绩排名,严格按照KPI对各省入学名额进行配置,所谓人口大省赖以表演苦情戏的故事根本降不下去,由于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多,所以很多孩子只是在那些人口大省充当了分母,充其量只是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而已。

这些数据教育部有没有数?知道不知道?说不说,能不能说?打死也不能说,因为政策以牺牲江、浙、粤三地考生的中最优秀的利益,甚至他们当中还有江浙粤外来打工子弟后代的利益,作为代价平衡着所谓几个苦情戏码十足的人口大省的“戏精”动作。

(4)客观的说,由于过去30年人口的高度流动性,在“掐尖”的优秀学生中选拔竞争中,大量人才集聚在京粤江浙沪,这些地方相反成为第二梯队人才的“死地”,这些地方前一千名的考生,如果去到某些人口大省参加高考,相反可以比自己所在地区,更容易考上顶尖大学,而在京粤江浙沪只能读一类大学里面的中档学校。

(5)再来说中间段一本末和二本的考生,这些考生的命运或者指标显然和“掐尖”的操作是不同的,这些孩子能不能读大学,读什么样子的大学主要是有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孩子爹妈纳税多,当地经济富裕,孩子在家门口读书的概率就高,分数上占得便宜就多一点。这里面引出一个更为残酷和一般性的结论,一个孩子微观上看,能不能在中间成绩段读上大学,很大程度取决于家长们通过教育获得户口,以及以收入加总看的宏观能力体现。这一点上,京沪的还在确实占了便宜,京沪孩子实际上只占了这一块的便宜,但在高分段是严重吃亏于人口大省的。京沪中间段孩子的出路,隐含着是自己父母为所在城市打来财富的能力所决定。某些中西部省份作为父母们你们不给力,你们成绩中等的孩子的出路实实在在是不如发达地区的孩子的。

(6)所有省份里面最应该表扬的是广东,读书最好,最少排外,欢迎人们来自五湖四海建设广东,建设特区,建设大湾区,他们不论是高分段还是中间段都处于吃亏状态。但是天道酬勤,香港的大学意外的成为他们孩子的一线出路,更加国际化的机会也勉强算是补救,当然补救的也是“掐尖”这一部分,对于广大中间段孩子,还是很苦闷滴。

(7)今天中国的高考制度和财政制度一样,都存在明显的转移支付,很多西部省份内心还是感激的,但是总有几个人口大省深刻的表达着各种不服。明明是偷着乐的事情,非要摆到明面上和人家比试一下,江浙粤多年以来奉行的都是“闷声大发财”,“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没有闲工夫和人口大省论是非、争长短,甚至海纳百川的让人口大省的人在他们那参加高考,反正你们能考上就好。教育部当然不会让自己的直属院校公布各省孩子在大学入学以后的成绩排名,反正最后保研直博的名单也都在那里,不还是清清楚楚。

(8)上述分析,不是说人口大省教育不行,在”掐尖“层面肯定还是厉害的,每个省按照概率即便基础教育差点,总还是有聪明的孩子被选拔出来,那是孩子天分和孩子是哪个省,原则上其实没有什么关系。

至于”掐尖“后面的孩子,人口大省还真的不一定是同样人口的”江浙联军“的对手。很多人老拿全国卷说事,其实京粤江浙沪如果直接用托福、SAT、雅思成绩作为孩子录取标准是不是更公平,更能拉开差距。很多人是搞不清楚状况,教育部在帮你们,在保护你们,尽可能给一些地区的孩子不要在人生高考的起跑线上输掉的机会,只要脑子好使,够努力,到了大学看到差距还有追赶的机会,否则在自己省里面,只会一代又一代的人重复的骂着在北京三百分上清华。好像自己如果有北京、上海户口,只要去考,轻松北大一样。

推荐阅读

张小龙,你的”五证“为啥没办下来?

罗永浩的这次突破性创新,你看懂了么

王小波说: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

《经济聊斋》脱口秀

点下方“阅读原文”收听

九爷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医院国庆送健康
治疗白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ie.com/jzjt/300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