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内向性格?
我读小学的时候,在班上能跟我说话的人均匀地分布在我周围1米的半径里。
在班级上不活跃,我在日常生活里也是见生人就躲。
不管是家人还是老师那时候对我的评语都是“这孩子太内(nuo)向(ruo),长大了怕是出息不了。”
就连我也认为自己特别内向,在找工作进行群面的时候,我也会刻意躲避需要“外向性格”的leader职位,而是会选择不太需要跟别人打交道的timer职位。
一般人看来,像我这样不擅长与人打交道,在外人面前羞于表现自己,不太能够胜任团队型工作的人应该是十足的内向性格了,对我这样的内向型选手往往有一个很贴切的形容“看起来老实巴交”。
尽管我确实是内向性格,但我认为一般人对内向性格的人存在误解,内向型人格只是不喜欢与人交流,而不是不擅长与人交流、协作。
我更倾向MBTI16型人格对内向型人格的定义:喜欢安静和思考,并善于在独处和对知识的思考与学习中,而不是在社交活动中获取快乐。
当然内向型、外向也不是绝对的,心理学大师荣格在年出版了一本分量极重的著作《心理类型学》: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内向者和外向者,如果非要找到这么一个人,那应该去精神病院。
2
内向性格的人需要改变自己么?
好多人都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属于外向性格的人,因为外向型性格的人更擅长社交,更讨人喜欢,他们可以通过与人合作提升对社会资源的控制能力,而且外向型的人工作更有效率,更加积极进取。
前面已经说了,内向的人并不是不擅长与人社交,只是可能不喜欢社交。
而且如果这种设想成立,这个世界就不会有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战争与和平》、谷歌、微软、BAT了……因为这些科学家、艺术家和商业组织的创立者都非常倾向于探索自己的心灵世界,在独处中思考、发现真正的宝藏。
而且事实上内向型的人更擅长与人合作且更具效率。
沃顿商学院的亚当·格兰特教授曾有一个“内向性格对协作、效率的影响”的研究。该研究将名大学生按性格内向、外向分成几组,比赛谁能在10分钟内将T恤叠的最多。
每个小组中安排了两个托儿。一个托儿在开始时会说“我觉得肯定有更好的方法叠T恤”。另一名托儿则接话说自己有个日本朋友,教了自己一种方法,但是可能需要一两分钟向大家传授。
结果表明,内向型小组接受建议的比例比外向型小组高20%,而且最终成绩要高出24%。格兰特教授观察到,在外向型小组中,托儿的建议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因为“每个人都在表达观点,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不仅如此,很多研究还表明内向型人格还有很多优势,比如更加讨厌混圈子而是追求稳定且优质的社会关系,民主、温和、从容的管理方式,更加深入思考,更为积极,更擅长管理自己的情绪等等……
换句话说,内向型选手根本不需要考虑改变自己的性格(事实上也很难改变),而是需要学会一些方法,在合适的时候带上外向的面具,毕竟这个世界是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内向很好,但或多或少会吃点亏。
3
策略一:学会沟通
很多内向型的人并不是不擅长沟通,只是不喜欢沟通,或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各种原因无意的忽略了周围人的感受、想法(尽管他们可能很愿意倾听)。
例如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内向的人。是不是很让人惊讶,堂堂美国总统,而且那么擅长演讲,怎么会是内向的(有疑惑的读者可以看看前文,对内向的划分并不仅仅只看擅不擅长“说”和“社交”)?
但奥巴马确实认为自己非常内向,他在《无畏的希望》里就曾提到在他跟米歇尔刚刚结为夫妻的前几年,他都会因为“写作第一本书的需要”整天躲在铁路公寓后面办公室里。
沉浸在自己世界里“认为这很正常,可是却让米歇尔受尽孤独的煎熬”。随后的几年双方通过沟通、让步,逐渐的让奥巴马意识到“沟通是重要的”,不再那么容易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这是内向性格的人普遍有的一个问题,因为太注重独处,太注重追求内心世界的意义和心灵开发,很容易忽略周围人的想法、情绪,甚至还会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
因此内向型选手应该多多北京中科医院曝光白癜风诊疗康复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ie.com/jzmj/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