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

端午节这天是恶日的开始翻阅历史,带你走进


端午与中秋、春节是中国传统民间三大节日。那么端午节是由何而来?有关它的来历说法很多,但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其实端午节早在屈原投江之前民间就广为盛行,让我们走进历史,了解不一样的端午节。

一、民间传说,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投汨罗江。关于屈原投江的事实,在《楚辞》、《史记》中都有记载,但都未说明投江的时间日期,而有记载的史书是在屈原投江后的八百年南北朝时期,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详细记载了屈原死于五月初五,后人因此纪念它,于是有了端午节,由此可见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是在南北朝时期后开始的。

二、更早的史书记载,认为端午节是纪念龙的节日。古代吴越人以龙为图腾,他们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我们现在也说我们是“龙”的传人,吴越人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将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一部分倒入江中,献给神灵,一部分留给自己,寓意着神灵保佑,并把木舟做成龙的形态在江中表演给神灵看。近代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表明,“端午节”是古代吴越人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

三、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荆楚岁时记》记载载:五月初五,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从此处记载看出,端午节是一个挂艾草、菖蒲消除疾病瘟疫、驱邪避祸的日子。五月初五这一天,阳气极盛,达到一定的极点,阴气开始滋生。而阴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与病、邪相关。所以,五月初五历来都被古时候人们视作不祥之日。

在古时候,对于五月初五所生的婴儿,无论男女都不能抚养成人的习俗,有“不举五月子”的说法,“举”是抚养的意思,在《风俗通》中记载“五月初五生子,男害父,女害母”。所以古时候,人们对这一天出生的孩子,要不选择遗弃,要不就另改生日。据说孟尝君就是五月初五生的,他的父母把它寄养在别人家中,等长大成人后才回到家中。宋徽宗赵佶也是五月初五生,则是从小寄养在宫外。

还有种说法是,养蛊也是在五月初五这天开始,在《隋书·地理志下》中记载到“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种虫,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余一种存者留之。蛇则曰蛇蛊,虱则曰虱蛊,行以杀人。使人食之入腹,蛊食其人五脏。人死则其产业移入蛊主之家。三年不杀他人,则畜蛊者自钟其弊。”在《通志》上也有记载:“蛊,多于端午日制之,乘阳气极盛时以制药,是以能致人于病、死。”

俗语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毒指的是蝎子、蛇、蜘蛛、蜈蚣、蟾蜍这五种动物。针对这些蛊物、瘟疫、病毒和蚊虫等,劳动人民会制作五色香囊挂在身上,香囊中多以驱邪防蚊虫的草药制成,还有饮用雄黄酒也是为了驱邪防虫,

还有就是大家都看过林正英老师演的各种僵尸电影,僵尸也被称作“大粽子”,其中有糯米和粽叶是可以制服僵尸的,所以人们把粽叶和糯米放在一起包成粽子也有驱邪的作用。

看完以上的内容,是不是觉得端午节不再是你所认知的端午节了,其实上面内容有很大的篇幅是迷信的成分,大家也不必在意,只要做好防护措施,不被蚊虫叮咬,身体健康,端午节还是一个全民欢度的小长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ie.com/jzwh/11630.html


当前时间: